把考古发掘现场搬到教室 西北大学建成全国首个VR考古教学实验室
不出校门就可以“身临”考古现场,在线探索古墓、遗址,这些听起来科幻的场景,在西北大学的VR考古实验室里,变成了现实。
西北大学文化遗产学院数字考古实验室负责人习通源:“同学们今天给大家介绍一下石人子沟遗址群最东边的遗址,大黑沟遗址,这个遗址的聚落布局,首先大家可以看到这个南北向的山梁顶部,它属于这个遗址的中心建筑区,当时的统治者可能是在这里办公或者会见来使的地方,在他的西南部的房址,可能是平民居住的地方,而在这个遗址的北面,这个台地,它是属于人埋葬的地方。”
在这间沉浸式虚拟互动教学实验室里,农田、山地、沙漠、绿洲、草原等多种自然环境,地上房屋建筑、地下墓葬、窖穴、水井、灰坑等多种遗迹的调查、发掘、记录的情景,,都通过虚拟现实技术展现在了学生们的面前。通过这套虚拟现实考古教学系统,教师可以不受时空限制,在虚拟空间中讲解考古或历史知识,还可以利用田野考古发掘实践场景进行虚拟操作,让同学们在不造成文物损坏甚至人身事故,比较安全的前提下,体验现场考古。
西北大学文化遗产学院学生祖岳:“之前上课的时候我们只能通过黑白照片或者平面图来了解,通过这个沉浸式体验,我可以深入遗址内部和陵墓内部,去触碰每一个细节,身临其境感受到它的形制变化以及特点。”
记者了解到,从上世纪30年代开始,西北大学就启动了对古丝绸之路沿线的考古工作。多年来,积累了丰富的考古三维数据资源。目前这些资源都已经制作成为三维数据模型,加入到了VR系统中。后续还将根据教学需要,不断增加有代表性的重要遗址和墓葬数据进入系统。
西北大学文化遗产学院副教授、副院长马健:“这应该是在考古教学手段方法和理念上的一次非常重大的革新。我们希望在这里,就能把我们同学带到考古发掘的现场,让他们获得身临其境的体验,让同学们能充分的了解古代的遗迹,更加的生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