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届学生有福了!中大“古墓派”现场教学来了!
“古墓派”学子纷纷发来贺电。
昨天,教学课真的来了!
考古系老师现场为学生
科普考古知识
“考古大讲堂”现场开讲受热捧
现场一共发掘出多少古墓?如何判断古墓年代?出土了哪些文物?有无留下文字记载?怎样判断墓主人身份……昨天,中山大学安排教师到现场举行现场实践教学活动,现场学习考古知识。
昨天下午,记者在现场遇到了两场现场教学课,每堂课参与的学生都在几十人以上。站在考古现场,看着出土文物,听着老师开讲,学生们听得既认真又开心。 ? ?
下午,中大社会学与人类学学院考古学专业的学生在现场上了一节课,记者赶到时课刚刚上完,有同学告诉记者,没想到在学校里可以亲眼看到考古现场,并在现场听课,“这是我本学期最期待、最喜欢的一节课,感觉没听够。”
该同学说,这节课上课的模式为:老师带着,看了一圈考古现场,并着重介绍了东汉墓的考古发现和意义,“文物就在眼前,理解也更直白了,很有收获。”
下午4时许,现场开讲第二节课,这堂课的主讲老师为中大社会学与人类学学院金志伟。站在考古坑里,金志伟老师讲解了东汉墓的结构特点、墓葬特色、考古与盗墓的区别等,为何古墓遗址中没有发现遗骨?怎样来推断这是东汉墓还是西汉墓?……金志伟用一问一答的方式,解答了学生提出的多个问题。
为何现场开课?金志伟告诉记者,中大社会学与人类学学院之所以有此举,是从几个角度出发来考虑的:
其一,中大有考古专业,学生到大三开始实习,但大一、大二的学生没有田野考古的实习体验,没见过考古工地现场,此次正好在中大有考古发现,“家门口就有这个现场,能利用当然最好。”
其次,中国现在对文化遗产的保护概念越来越强,对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是整个社会都关注的,希望通过对考古现场的介绍、讲解,“将文物保护的观念传递出去,”让更多的人能够了解、知道考古是干什么的,考古是怎么做的,它和网上流传的盗墓等有怎样的差别。
据了解,中大社会学与人类学学院将做现场教学的消息发出去后,不仅吸引了本学院的学生参与,更吸引了众多其他专业、其他院系的学生参与,因为人数较多,而工地开放时间仅限一天,当天原本计划的两场开讲变成了三场。
中大物理学院2017级凝聚态物理专业博士叶里说,他就住在周围宿舍353栋,天天看着工地施工,没想到这里还是个考古现场。当天他也观摩和听了教学课,“我不是历史学系,对考古也不懂,但能身临其境感受一下,感觉收获很大。”
中大国际关系学院邵同学说,当天是跟着同学进来的,自己对考古很有兴趣,当天不但看了现场,也听到了关于文物的故事,,“感觉听了场考古大讲堂,这些器物如果自己看看不出门道来,很有意思。”
照片里那些散落一地的文物有多珍贵?
是什么年代的古墓?墓主人是谁?
为什么中大南校园频频挖出这么多“宝贝”?
中大会专门为这些出土文物建一座博物馆吗?
其实围观的小编
也想知道更多的“为什么”!
权威解读核心问题
揭开神秘古墓谜团
广州市考古研究院考古工作人员宋中雷作为发掘现场的负责人,接受记者的采访,对这些谜团一一进行解答。
问:中大此次发掘古墓整体情况如何?
宋中雷(以下简称“宋”):此次发掘地块用地范围内,发现14处文化遗存,其中墓葬13处、1口水井。13处古墓葬中有东汉墓葬1座,明代墓葬2座,清代墓葬10座,还有清代水井1口。其中,M1、M2、M3三座汉、明墓葬初步判断文物价值为B级(重要),保存状况为B级(保存一般)。
问:发掘古墓有怎样的流程?
宋:广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于2018年7月17日就前往该地块进行调查。考古勘探工作从2018年11月30日开始,至2018年12月24日结束。经报市文物局批准,考古发掘工作于2019年1月2日开展。
问:如何判断各墓的年代?
宋:东汉墓葬的年代,一般从三个方面来判别。第一个方面是墓的形制。东汉时期的墓葬大部分都是我们看到的这种砖室墓,这个墓有耳室,可能还会有券顶、封门和甬道,通过形制能初步判断是东汉的墓葬。第二个方面是随葬品,该墓出土的陶牛、陶鸡、陶壶和陶案等随葬品均为明器,具有明显的时代特征。第三个方面是看墓砖的大小、尺寸等。
明墓一般随葬品都比较少。这次发现的明代墓葬是单室砖室券顶墓,结构比较简单,也没有出土随葬品。清代墓葬主要是竖穴土坑墓,比较简单,个别有随葬品和棺木。
问:汉墓的遗物都有哪些?
宋:在中国古代尤其是汉代,人在生活中拥有的东西,希望死后也能拥有,因此就做了这些陶器,希望能在另一个世界使用。东汉晚期墓葬中出土文物最为丰富。总共发掘出土37件(套)文物,其中东汉墓出土文物35件(套),清墓出土釉陶罐1个、墓志1块。M1号东汉墓出土的35件(套)文物中,有6件都是动物俑。
问:怎样判断东汉墓墓主人身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