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柴油高原减排效应有待与国际接轨封闭运行
新华网北京1月30日电(张世祥)近日,由中汽研汽车检验中心(天津)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汽研”)出具的一份《重型柴油车在高原环境下针对不同油品的综合性能比对分析报告》(以下简称“《报告》”)引发业界热议。
《报告》实验结论显示,在采用的B5和B10生物柴油,与使用国六柴油相比车辆整体经济性和动力性变化不大,在全工况条件下,车辆的PN、CO和THC均有所降低,而NOx排放基本与使用国六柴油相差不大。在中低速条件下,PN和CO降幅较为明显。
“上述试验结果表明,使用B5和B10生物柴油油品基本不影响车辆技术经济性,B5和B10生物柴油环境效益显著。”生态环境部环境规划院环境政策部副主任董战峰指出,推广使用环境效益显著的油品对防治重型柴油车大气污染,以及推进我国汽车产业高质量发展并与国际接轨具有重要意义。
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中国科学院城市环境研究所副所长贺泓表示,关于使用B5和B10对排放影响的结论要综合考虑环保效果、燃料替代和燃油消耗。
业内人士则表示,随着国际油品国Ⅳ、国Ⅴ、国Ⅵ不断升级,整车在高原环境下,其动力性能、尾气排放污染并没有明显改观,但添加5%-10%的生物柴油,一氧化碳、二氧化氮,可实现同步降低,在低速、爬坡的条件下,,降幅更大。
该人士强调,“针对云南等高原地区爬坡道路的情况 ,柴油货车按比例添加生物柴油尤其适合。”
“油品的升级指的是国Ⅳ、国Ⅵ、国Ⅵ石化柴油的升级,但是在高原地区发现石化柴油升级后尾气的原排并没有减少。”上述业内人士进一步解释道,生物柴油添加以后各项污染排放指标均减低了,添加生物柴油是解决原排降低污染排放的有效途径,尤其是高原。
事实上,一直以来柴油货车的污染排放饱遭诟病。由于我国山地与高原占到全国总面积的58%以上,高原地区海拔高、气压低、氧含量较平原地区低,导致重型柴油车辆在高原、山地行驶时燃烧不完全,排放废气大幅增加,这为中央打好柴油货车污染治理攻坚战带来挑战。
1月4日,生态环境部联合国家发改委、工信部等11家机构专门发布了《柴油货车污染治理攻坚战行动计划》的通知,并对柴油货车污染治理给出了具体的行动计划和时间表。
那么,上述《报告》中,B5、B10柴油的减排功效对国家治理柴油货车污染治理攻坚战行动将会起到什么样的作用?
贺泓称,生物柴油是生物质再生能源,从整个生命周期的角度,使用生物柴油具有CO2减排效果。从降低柴油车污染物排放的角度,生物柴油为含氧燃料,使用B5柴油、B10柴油在不改变发动机结构的情况下,可降低颗粒物排放,有环保上的积极意义。
清华大学化学工程系应用化学所所长、工学博士,博士生导师刘德华也表示出类似观点。
他认为,目前从国际上看,很多国家对生物柴油的运行是封闭运行的,针对此次试验结果,在我国高原地区货运车辆添加B5、B10生物柴油有其积极的意义,因为高原地区低压、缺氧,而生物柴油富含氧,这样有利于充分燃烧,必然会对柴油货车起到一定的减排作用。
生物柴油是以“地沟油”等废弃油脂和油料作物为原料生产的可再生液体燃料,可与石化柴油混配使用或直接替代,是典型的绿色环保可再生能源。
业内专家认为,发展生物柴油产业不仅是治理汽车尾气排放的有效手段,更是防止“地沟油”回流餐桌的重要举措。
2107年11月份,中国石化开始在上海销售餐厨废弃油脂制生物柴油B5。一年多时间来市场反馈极佳,销售数量不断增加。与此同时,上海地区地沟油回流餐桌现象通过市场手段得到了有效遏制。
业内人士则认为,我国的生物柴油企业制备生物柴油主要来源是地沟油,从客观上可以杜绝地沟油重返餐桌,但由于销售渠道一直受阻,生物柴油不能大规模推广应用,生物柴油企业时开时停,导致生产成本过高,加之地沟油还在往饲料和餐厅流通,价格上并没有被有效监管,生物柴油的成本较高,如果能够大规模的推广和应用生物柴油,并对产业链的前端,如地沟油实行限量、限价来监管。必将达到杜绝地沟油流向餐桌,并能促进柴油货车,尾气排放超标、减排等作用。
该业内人士建议道,目前我国的生物柴油生产技术是成熟的,且产品质量稳定,甚至超过欧盟水平,如果能像国外一样强制封闭推广生物柴油,尤其是在高原地区,可采取循序渐进的方式,先做一个封闭示范区,对全产业链从原料、加工、生产、销售实时封闭封环,参照乙醇汽油的办法和国家能源局生物柴油产业鼓励区域封闭的政策,就地转化当地餐厨废弃油脂,同时达到了柴油货车减排的作用,对重型卡车的排放治理的行动计划是一大补充和措施。
长期从事车用发动机的教学和科研工作的昆明理工大学航空学院常务副院长、教授、沈颖刚,也是此次试验的参与者。他也坚持认为,若进一步强化监管力度,杜绝地沟油上餐桌等不良现象,完全将其作为生物柴油的生产原料用于替代车用石化柴油,在其经济性和实际利用价值将进一步扩大的同时,还将对保障食品安全、提高人民的健康水平产生巨大的社会效益。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