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学称体重”倒逼体育教学“加码”
12日,钱报记者在杭州长江实验小学杨蓬的朋友圈看到这样一条:开学称!开学称体重!开学称体重!重要的事情说三遍。而在放寒假前,杭州第十三中学初二(14)班班主任沈炜也给全班同学“过了磅”,并宣布如果假期超重2公斤就要“惩罚”。我们采访了这两位老师的一些学生,发现孩子们寒假里加强锻炼,为了体质身材,一个比一个狠。(2月13日《钱江晚报》)
前不久,湖南某高校发布的本科教学质量报告显示,2万本科生体质测试,仅19人达到优秀,2.85%在良好以上,而占23.05%,中国大学生的体质状况,令人堪忧。众所周知,大学生体质不佳,缘于中小学体育教学存在“欠账”,折射出了学校“重文轻体”困境。如此语境下,杭州某小学一位体育老师,用“开学称体重”的方式,督促学生在假期坚持体育锻炼,具有一定的积极作用。
勿庸讳言,在现行的应试教育体制下,学生成绩和升学率,成为衡量学校办学质量的唯一标准。而体育等学科,成为学校教学的“附属品”,常常被各类文化课挤占,沦落到了可有可无的尴尬境地。培养出来的学生,大都是“高学历低技能”或“高分数低体质”的“人才”。有的学生从不参加劳动,生活自理能力极差,考入了高校,还要家长陪护;有的学生缺乏体育锻炼,要么骨瘦如柴,弱不禁风,要么又矮又胖,活脱脱一个“相扑”形象;近视眼更是相当普及,且呈低龄化的趋势。
事实上,党和国家是非常重视增强学生体质的。早在2007年5月,中共中央、国务院联合下发了《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提出了通过5年左右的时间使学生体质健康水平明显提高的工作目标。特别是,2014年8月,教育部印发《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2014年修订)》,其中明确规定:新学期开始,普通高中、中等职业学校和普通高等学校学生毕业时,体育测试达不到50分,将拿不到毕业证,也没有资格参加评优和评奖。
然而,在政策与对策的长期僵持中,中国学生的身体素质教育被一次次忽视。孩子们仍然埋头于书本和作业中,间或于百忙之中临阵磨枪,应对。然而,当高校被迫取消长跑,军训场上晕倒的“豆芽菜”越来越多时,学校和家长还能沉得住气,逼迫孩子搞“题海战术”?当学校的综合测评一次次输在上,校领导还能横下一条心,片面追求升学率?当国民体质监测数据连年下降,影响到国家人才战略时,应试教育还能“深得人心”?
可见,小学“开学称体重”,倒逼体育教学“加码”。换言之,小学“开学称体重”,仅是对体育教学的一种补充和检验。关键是,应完善学校体育教学及考评机制,除了将体育成绩与毕业证挂钩之外,,必须从义务教育阶段开始,将体育纳入应试教育体系,纳入学校日常教育教学计划,成为学生的“必修课”。特别是,将体育课纳入中、高考“必考课”,提高体育成绩占中、高考总分的比重。只有这样,才能倒逼地方政府、教育部门及学校重视体育教学和学生体质健康,不再“重文轻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