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阳市外事服务学校:实习课程化,与教学不再脱节
沈阳市外事服务学校是首批国家级重点中等职业学校、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从2012年开始,学校撤并实习处,将实习管理纳入教育教学统一管理,构建实习管理新机制。学校从岗位用人标准为起点,以校企共同育人为主体,以职业素养提升和职业技能培养为两翼,并通过三段七平台的德育载体和专业项目课程的教学载体,融合贯穿于人才培养全过程,并最终通过实习回归到岗位工作实践,开发出“源于典型岗位—开发教学项目—回归工作任务”的项目课程体系,将实习课程作为课程体系的重要部分,突出了实习的核心地位,有效提升了人才培养质量。
“双导师”实战式实习教学模式
学校的实习教学模式来源于人才培养模式,实习标准来源于专业课程标准。
学校基于典型岗位工作任务和所需要的工作能力,根据递进式人才培养规律,开发工作能力全覆盖的项目课程;依托专业教师和企业能工巧匠组成的“专兼结合”师资队伍,通过源于工作过程的“五步教学法”组织实施项目教学。
在实习期间,由项目课程回归到典型岗位工作任务,形成实习课程;依托专业教师和企业师傅“双导师”,通过“五步教学法”开展岗位实战实习教学,破解了实习与教学脱节的瓶颈问题,确保了实习课程与教学项目课程的对接,强化了实习的教学属性,提高了实习教学质量。
“七平台”融入式实习育人模式
立德树人是教育之本,特别是现代生活性服务业对综合素养的要求尤为突出。
学校与企业紧密合作、协同育人,校企合作制定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共建德育教育基地,共同开发德育课程包,联合开展职业素养提升主题活动,共同对学生职业素养考核评价,形成独有的“三段七平台”职业道德素质提升体系,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职业精神教育贯穿于学生培养的全过程。三段,指的是知(了解)、悟(体验)、行(实践)三个阶段;七平台包括德育课程平台、礼仪教育平台、素质拓展平台、校园文化平台、实习实训平台、德育团队平台和考核评价平台。
学校要求,一、二年级学生要在校内解决学生职业基础认知问题,实现素质养成与教育规律相融通,提高学生对职业道德素质的体验度,由职业道德认知到职业素养的内化,实现从“知‘道’”到“悟‘道’”。
三年级学生在企业顶岗实习阶段,企业以职业精神培养为目标,组织实习生进行职业法规、职业标准学习,开展企业文化、职业礼仪、安全规范教育、岗位工作标准等专题培训,开展“销售达人”“最美服务生”“技术能手”“优秀实习生”等评比活动,激励实习生提升职业素养,完成“行‘道’”阶段的育人任务。“行‘道’”建立在知和悟的基础上,融入前两个阶段的职业素养并加以提升,,尤其是企业更多、更紧密、更有机地参与,发挥企业在实习期间对学生职业道德素质提升教育的主体地位,最终形成敬业、勤业、乐业、立业的职业精神,破解了实习期间德育任务不易开展的瓶颈问题。
“双循环”闭合式实习管理模式
实习在教学计划中所占课时比重较大,是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直接影响人才培养质量。
学校引入PDCA循环的质量管理模式,在人才培养PDCA循环质量管理中,突出实习的质量管理,构建了针对实习的二级PDCA循环质量管理,通过严格的实习“统筹计划—执行管理—监督反馈—整改提升”过程管理,专业系自查、一级部门排查、领导小组巡查的“三管齐下”,学校、企业、家长三方合力共管,企业师傅、实习指导教师和班主任联合监控,确保学生的实习安全和实习质量。
PDCA循环质量管理建立了实习过程的动态改进机制。对照学校人才培养方案中的实习标准,校企共同制订实习计划,严密组织落实实习任务,加强双师指导和考核,严格监督检查制度,及时发现问题,及时改进,调整实习计划,实现实习管理质量提升,这是一个闭合式循环。同时,对监督检查中发现的实习教学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入研究,寻求改进方案,落实到下一轮人才培养方案中,形成新的实习标准,完成第二个闭合式循环。
学业监测平台便于实习考核评价
2017年,学校基于“现代学徒制”试点项目,进一步完善实习管理模式和运行机制,提升了技能人才培养质量。
在校企合作管理信息系统和工学结合质量管理信息系统岗位实习管理平台基础上,学校和辽宁悦翔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共同研发了“现代学徒制”学业质量监测平台。平台涵盖项目课程和实习课程,可以满足学生线上学习、“双导师”线上辅导的需求,校企双方均可实时监控到学生学习成长的轨迹和学业质量水平,有效破解了学校和企业针对在校学习和企业实习时,学生成长信息不对称、考核评价不系统的难题。
学校将继续探索基于现代学徒制的实习课程化管理模式,开发学生实习评价标准,将学生的技能水平、职业道德、职业素养、劳动态度、劳动纪律以及创新、创业能力等作为重要考核指标,完善学业质量监测平台,通过实时监测激励学生完成课程学习目标和实习目标,最终实现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通讯员 马英)
《中国教育报》2019年02月26日第7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