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纵横谈】让教学成为教师的“主业”
“假还没放完,报表就已经发到群里要我填了。”一名小学教师告诉记者,学校转发了多份邮件附件,要求收集上报学习类APP在校园使用等各种情况,“文件上传下达的工作很多”。一些公办小学教师也向记者反映,写材料、做报表、帮投票、创建评比、迎接检查等“非教学任务”,挤压了教师备课、辅导以及个人休息生活时间。(据半月谈网2月27日报道)
一段时间以来,学生的各类“花式作业”,让不少家长和学生有苦难言。然而,从上述报道可以发现,许多基层教师的“作业”也不少。“忙碌了一天,晚上十点多才离开办公室,好像做了很多事情,但好像又什么都没做,真的忙得连批改作业、备课的时间都没有了。”一位中学教师在微信朋友圈的“吐槽”,道出了时下部分一线教师的尴尬和无奈。
教师的本职工作和主要职责是教书育人,其主要时间和精力理应放在教学上。然而,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的一项调查显示,我国中小学教师平均每周上课课时为14.05节课,按照每节课45分钟计算,教师每周平均教学时间仅为10.54小时。当一线教师的主要时间和精力被大量非教学事务占据,教学、教研这些本职工作就只能“退居次席”,甚至成为“副业”。没有了教师们充分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又何谈高质量的教学和高水平的教育?
学校行政部门组织的各种考核、行政会议、检查评比等,虽然并非教育教学活动,但作为管理手段,却是必须和必要的。问题是,现实当中许多非教学事务更多来自一些其他单位和部门的“转包”“指派”“命令”,并且直接关系学校的考核评估成绩。据《瞭望》新闻周刊报道,近年来一些学校收到的各类文件越来越多。安徽某县一位公立小学校长说,去年仅从该县教育局发来的文件就超过1000份,“其中不少与学校工作基本无关,如招商引资、劳动就业、市场打假等文件也转过来,并且要求遵照执行。”县教育局这样做是为了应对上级检查,却让下属学校陷入了“文山”之中。此外,很多学校甚至被迫成为一些部门搞形式主义、显示成绩的“工具”。有媒体报道,某市开展了“年度十佳政务新媒体”评选活动,于是连续10天,一学校校长每天都在微信群里催班主任,让班主任催家长给参评的县教育局、县纪委公号投票。而家长投票后必须截屏传给班主任,班主任再传给学校相关管理人员……如此“层层截屏层层传”,让教师的工作重心偏离了应有的轨道。
日前,教育部部长陈宝生在今年的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表示,“这些年来,我们一直在努力给学生减负,而教师也需要减负。”给教师们的“非教学任务”减负,一方面教育行政部门应建立权力清单,取消和叫停不必要、不合理的填表、考评;另一方面有关部门要深入推进教育管办评分离改革,切实落实和扩大学校自主权。如此,才能让学校有效摆脱各种“非教学任务、事务”的干扰,才能把时间真正“还”给教师,,让教学成为教师的“主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