涂传诒:四十年如一日,教学的坚守者
2019-03-13 15:47:30栏目:教学
在同行的眼里,北京大学地球与空间科学学院教授、中国科学院地学部院士涂传诒被公认在太阳风与太阳大气物理学研究领域做出了创造性的贡献,是国内空间物理学科研究的领军人物。尽管在学术界声名显赫,但涂传诒依然选择四十年如一日,坚持为本科生上好每一堂课。他认为,教书育人是老师天经地义的事情,一日为师,教学便是理所当然。
涂传诒的授课生涯已经超过四十年。在接受校报记者采访的当天,涂传诒还在办公室与学生一起读论文、探讨科研。他告诉记者,今年已经79岁,刚刚办理退休,但实际上,“该上的课还是要上,直到现在,每周还有三节课!”
教学和科研对于涂传诒来说,仿佛已经印刻在生命中,成为自觉完成的使命。涂传诒把教学和科研分得很清楚,“就像金字塔一样,教学的知识体系是最基础的,是底座的部分,而科研是上面的,窄而精细。科研搞得好不好,重要的基础打得牢不牢。所以,我特别看重给本科生上课。”
涂传诒刚刚开始教学生涯时,面对的是工农兵学员,,直到1977年恢复高考,课程才更加正规,也趋于稳定。在给本科生授课的40余年中,非常强调本科生课程的系统性。在他看来,和研究生或博士生的课程不同,“本科生教学是要系统地传授基础知识给学生”。涂传诒格外重视给学生讲明每一个知识点的概念,要让学生能当堂接纳和消化,是涂传诒在讲课时首要考虑的事情。
涂传诒的课堂讲授总是伴随三样东西——教材、讲义和黑板粉笔板书。与不少老师更重视PPT的美观、趣味性与设计感不同,涂传诒最重视的是把自己理解的知识以启发的方式传授给学生。本科课堂上使用的教材是他编辑的《日地空间物理学》,这本书于1988年第一次出版,被视为“空间物理学中文教材的明珠”。课堂上以板书为主,补充以PPT。在讲授过程中,学生可以随时提问,涂传诒会就学生提的问题详细解释或开展课堂讨论。
这样看似“老套”的教学形式,却收到了学生们很好的反馈。“涂老师的课堂气氛总是很活跃,大家发言互动都很多。”他的学生们这样告诉记者。
涂院士为北京大学才斋讲堂授课
“独立思考和开放讨论是值得鼓励的”四十年如一日,涂传诒对课程内容已经烂熟于心。即使如此,他在每次上课之前依然会认真备课。
和学生打交道,涂传诒鼓励大家要具有独立思考的能力,积极为大家营造平等开放的交流平台。在地空学院团委为庆祝北京大学建校120周年所举办的“前辈分享”活动中,涂传诒这样寄语后辈学人:“独立精神是北大的特点,要相信那些经过自己思考甄别后的东西,不要盲目地服从别人的观点。”
尽管已入古稀之年,涂传诒一直要求自己在思想上做个“与时俱进”的人。他的思想之门永远是敞开的,在和学生们一起讨论的时候,涂传诒总会和学生碰撞出新的思维火花,他鼓励学生们勇敢地锻炼自己的表达能力,“我们现在一些学生,特别是理工科学生,脑子很聪明,但是概念表达不清楚,不愿意发言,甚至有时候说话都是‘蚊子声’。我就鼓励他们要勇于表达自己的观点,在我的课堂上,开放的讨论是让人享受的!”
涂传诒非常重视逻辑性的训练,他给学研究生推荐了芭芭拉·明托撰写的《金字塔原理》一书,这是一本讲解写作逻辑和思维逻辑的著作。涂传诒让每个学生阅读书中的章节,并且在组会上分享,目的就是训练学生清晰地思考、写作、汇报。何建森就是这样“逻辑训练”的受益者,他现在是北京大学地球与空间物理学院的副院长,也是涂传诒的学生。他告诉记者:“学会梳理问题,并理清解决问题的思路,然后说服别人,实际上也是说服自己、提升自己的过程,涂老师的训练对我的学术帮助太大了。”
在何建森心中,涂传诒是个偶像级的存在。他评价老师是“认真的人里思路最活跃最开阔的”。另一位博士生吴红红对涂传诒的评价也很类似:热忱、严谨、认真和富有责任感。
在学生眼中,这种热忱不仅体现在科研上,涂传诒对各类时事热点都保持着“好奇心”和“责任感”。除了空间物理的相关研究,近年来,涂传诒还在高校科研经费改革等方面提出了自己的思路和建议,为高校教学科研体制的改革创新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文字:北京大学校报记者 杨彦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