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基教司官员详解“教学改革”
图为重庆市巴蜀小学校。 刘贤 摄
中新网重庆3月29日电 (记者 刘贤)教育部基础教育司义务教育处处长朱东斌29日在重庆说,2019年将是基础教育的质量年。教学改革将成为高频词。深化教学改革是提高教育质量的核心要义。
29日,“2019年基础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奖推广活动之走进巴蜀暨长江经济带基础教育创新大会”在重庆巴蜀小学举行。朱东斌在会上详解教学改革。
他说,2001年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以来,课堂发生非常可喜的变化,“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深入人心,探究式、合作式、项目化学习取得初步成果。
“但是,我认为我们的课堂并没有发生根本性的改变。”他说,课程改革到教学改革是教育改革最为关键、最为核心的部分。一切的教育改革最终都要落到教学改革上。这是教育改革的最后一公里。
教学改革首先是教学观念的变革。朱东斌认为,教学不等于教书。把书本知识传递给孩子、把教学变成学科知识的传递,这是忘记了教学的本质和初心,忘记了教学要通过师生交往互动促进孩子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教学的目的要从“教书”向“育人”转变。这是根本出发点的不同。这就要求每一堂课都要认真钻研:孩子们在学习中会出现什么样的疑惑,如何引导他们“不仅仅知道是什么、更要知道为什么”,促进深度学习、思维发展。
其次要改变教学方式。朱东斌说,教师要注重启发式、互动式、探究式的教学,要引导学生主动思考、积极提问,鼓励学生举一反三、自主探究,有效实现知识与技能等相统一的教学目标,改变传统“满堂灌”的教学方式,扭转学生被动学习的局面;要鼓励探索基于学科的课程综合化的教学;要重视情境教学,强化学生的认知体验和情感体验。
第三是改变教学评价。朱东斌说,要注重发挥作业和考试、过程性、发展性的评价,激励引导孩子不断进步。首先要建立基础教育的质量评价体系。2019年教育部的工作之一是委托北师大研究制定县域义务教育质量、学校办学质量和学生发展质量的评价标准,重点考察政府、学校和学生,注重考察学生的身心发展等一系列综合性素质。
朱东斌讲话中提到“鼓励探索基于学科的课程综合化的教学”。重庆市巴蜀小学校获得2018年基础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奖特等奖的正是《基于学科育人功能的课程综合化实施与评价》的研究。
重庆市巴蜀小学校党委书记、校长马宏在实践报告中讲述了多年来该校始终坚守“教育是做的哲学”,紧跟国家教育改革方向,贯彻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以国家课程为主干、学科育人为基础,开启了长期的“基于学科育人功能的课程综合化实施与评价”研究。
基础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奖是我国基础教育教学成果的最高奖励。中国教育学会会长钟秉林说,第二届基础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奖是从包括港澳地区在内的各地遴选申报的1382项成果中,评选出452项。其中特等奖2项,一等奖50项,二等奖400项。重庆市巴蜀小学校作为西部地区的一所小学,取得这样的成绩来之不易,令人振奋。这所小学从从2001年国家推行课程改革开始,就把学校的教育教学和课程改革融合在一起,坚持以立德树人为导向,以国家课程为主干,将课程资源进行整合;以学科育人为基础,将学科课程和学生的生活经验、生活实践相结合;同时在评价方面进行研究探索,最终形成了以“学科+”为主要特征的课程综合化实施路径。巴蜀小学的成果是校长与老师们持续18年的研究与探索的结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