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州市创新教学模式让思想政治理论课"活起来"侧记
“思政教育要从学校抓起、从娃娃抓起”“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关键在于发挥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自3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以来,我市教育系统陆续组织学习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大家纷纷畅谈感受话落实。
育德先育魂。2015年,市教育局设立思想政治教育科,从全市范围来统筹推进教育系统的思想政治理论工作。近年来,,我市大中小学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因材施教,丰富课程形式,创新内容载体,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近日,记者走进我市部分学校,感受不一样的思政课堂。
启发引导 坚定理想信念
“古朴浑厚的马家窑文化红陶罐,线条流畅的汉代茧形壶,形制完整的唐代武士立俑,独特雅致的宋代黑釉瓷,刻画精细的清末至民国紫砂壶……长期在海外漂泊的796件套中国文物即将踏上‘回家’路。”3月27日,在龙城中学的一堂道德与法制课上,播放的一段《新闻联播》两分多钟的视频,引起了学生和老师的热烈探讨。
“为什么当年被掠夺的文物现在要归还?”“因为我们的国家强大了!”在道德与法制课教师阳慧老师的循循善诱下,爱国主义、民族自信心这些抽象的概念,通过老师、学生的一问一答和深层次思考不断具体化,“国家的强大让我们活得有尊严,同样的,我们也要努力学习回报祖国。”该校初一学生王佳琳表示,听了这堂课,她感受到祖国从落后走向进步、从弱小走向强大,作为学生,爱国就是要努力学好各种知识,再用所学所获去建设祖国。
这是龙城中学开展思政教育的一个镜头。近年来,龙城中学发挥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优势,坚持启发性、体验式的引导,将思政教育贯穿课堂课外学习全过程,以此引导学生激发道德情感、启迪理想信念。
现身说教 涵养家国情怀
“我的爸爸曾是一名军人,参加过越南自卫反击战,小时候我特别爱听他说打仗的故事,他总是说着说着就哭了,讲着讲着就笑了。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可二十多岁的爸爸和他的战友却要写遗书,他们火线入党,冲锋在前……”柳州铁一中学政教处副主任、政治教师牛萍执教的《永恒的民族精神》,通过述说自己的亲身经历,帮助学生涵养家国情怀,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
牛萍介绍,《永恒的民族精神》从“家文化”着手,把个人、家庭、国家三者紧密结合在一起,力争实现情有所寄、责有所归、业有所兴,该课在全区思想政治优质课比赛中斩获一等奖。市教育科学研究所教研员俞树兰每次给入职新教师培训时,都会跟新教师分享这堂课,“这堂课情景素材好、驱动任务好、学习活动好,是一节有利于发挥学生核心素养、培养教师师德情怀的优质课。”俞树兰评价说。
据了解,除了“家文化”,柳州铁一中学还注重在教育教学中渗透“善文化”“和文化”等,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化作一粒粒种子播撒进学生的心田。
以情载理 产生共鸣共情
“这几年我感觉家乡变美了,交通更便捷,生活越来越美好了”“我因为国家的扶贫政策如愿进入大学”……在柳州铁道职业技术学院的一堂思政课上,同学们你一言我一语地分享近几年自身所见所闻所感。
随后,该校思政课教师梁美带领学生追溯美好生活的根源,引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有关阐释并加以说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根植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的伟大实践,立足于新时代中国发展的新的历史方位,指引着新时代的前进方向。”梁美老师说。
互动式、实践式的思政课教学,把新理论、新思想与学生个人成长结合起来,让学生在“共情”中产生“共鸣”。该校运输管理学院高铁乘务专业学生梁文在上完思政课后表示:“老师理论联系实践,历史结合现实,由浅入深地讲述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产生的原因和历史作用,让我们越听越起劲。” 本报记者 张婷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