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名校教师的思考:公立学校为何不如民办有活力
一位北京名校教师的思考: 公立学校为何不如民办有活力
编者按 :
生源资质不如、教材难度不如、教师收入不如、升学排行不如……与一些新近崛起的民办学校比起来,不少公立名校的光环正日益暗淡。在一些教育资源富集、竞争较为激烈的地区,义务教育阶段公立名校已不如民办名校。
公立名校为何不如民办学校有活力和竞争力?学校的老师或许最有发言权。今天,我们分享一位来自北京市某公立名校老师的认识与思考。
公立学校和民办学校是我国教育制度下相互补充的两股教育力量。从孔子时代起,私学就是官办学堂的有益补充,有些书院性质的私学更成为了流芳千古的文化圣地。
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民办学校凭借着课程灵活多样等特点显现出了持续的活力,以至于在许多人看来,公立学校似乎不如民办学校有活力。但为什么呢?
教师是一个学校的灵魂,教师有活力,学校必然有活力。我们从公立学校和民办学校教师的对比中就可以看出一些端倪。
第一,民办学校的高工资正吸引着公立学校教师纷纷跳槽。
随着医疗保障和社会保障的改革,体制内外的鸿沟逐渐填平,原先体制内的诸多福利正在降低其吸引力,而民办学校的高工资对于一些有硕士学历的青年教师,具有很大的吸引力。
那些特别有经验、40岁到50岁左右的教师,在家庭经济压力的影响下,也很有可能考虑去民办学校。就北京而言,小学教师税前一万三四的工资和民办学校税前两万二三的工资有明显的差距。这种差距造成的吸引力,绝不可小视。
第二,民办学校分工细致,教师主动性积极性更高。
民办学校教师分工更为清楚合理,工作交叉的部分少,减少了相互推诿和扯皮的可能性。另外,教师多做一项工作就会多一份收入,这种随时的正强化对于调动教师的积极性有着重要的作用。
第三,公立学校职称评定制度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教师的积极性。
在公立学校,教师工资的决定性因素是职称。职称本来是用来调动教师工作积极性的指标,然而,由于高级职称数量有限,所以一些无望得到高级职称的教师索性放弃这种追求。结果是只有少部分优秀教师在努力追求职称,而更多的普通教师则可能停留在中级阶段失去了工作积极性。
第四,公立学校非教学任务占用教师不少精力。
在公立学校,各种培训、检查、评比、上传信息、扶贫下乡等众多非教学的管理与服务工作耗费了教师的不少精力;而民办学校可以跳出人员编制的束缚,有人专门负责这些工作,老师可以不操心这些非教学任务。
第五,公立学校人事管理模式容易使教师产生倦怠心理。
目前公立学校少部分老师不仅没有发挥其丰富的经验带动作用,反而凭借年龄和资历推掉一些工作任务,无形中影响了年轻教师的活力。同时,公立学校的人员流动比民办学校更为困难,,这也是催生倦怠思想的温床。
第六,求安求稳思想致公立学校教师活力少。
社会上流行“找一份教师的工作,既安全又安稳”的说法,也确实有一部分人选择到公立学校当老师就是图个安稳(绝对不是全部,有更多的老师在非常敬业地工作)。既然一开始求的就是安稳,那么其活力很有可能不如民办学校的老师。
公立学校为何不如民办有活力?
来源:《半月谈》2019年第6期
作者:牧童
(责编: 陈濛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