尤政:中国仪器仪表学会着力推进“三轮驱动”“三化联动”(3)
哈尔滨工业大学仪器科学与技术学科(简称“哈工大仪器学科”)为国家重点一级学科、国防特色学科。哈工大仪器学科创建于1955年,在全国同类学科中建立最早、历史最长,涵盖原两个本科专业:即精密仪器专业和自动化仪表专业,是向前苏联学习的样板专业。在苏联专家的帮助下,创办了全国第一批研究生班,为我国仪器领域培养了第一批学科带头人和技术专家。
哈工大仪器学科是首批国家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首批博士后流动站、首批国家重点一级学科。目前仪器学科设有精密仪器及智能化、测控技术与仪器两个本科专业;建有超精密仪器及智能化工信部重点实验室、国防工业超精密加工技术研究应用中心;还设有国家重大仪器技术创新引智基地,以及以英国牛津大学和德国联邦物理研究院(PTB)为代表的海外学术基地等。哈工大仪器学科在历次全国一级学科评估中,均名列前茅,2017和2018年软科世界学科排名位列世界第一。为支持仪器学科快速发展,哈尔滨工业大学于2018年10月8日成立仪器科学与工程学院。
经过63年发展,哈工大仪器学科综合实力与水平不断提高,在高精尖仪器技术领域不断取得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重大研究成果,推动了我国高端精密仪器与高端装备的发展;培养了一大批创新领军人才,引领了我国高精尖仪器技术的发展。哈工大仪器学科已经成为仪器领域的领军学科之一,而且在国际仪器领域形成重要影响力。
在团队建设方面,学院现有专业教师102人,其中,院士2人(含海外院士1人)、千人计划入选者2人,长江学者讲座教授、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万人计划”青年拔尖人才等杰出人才16人。
在科学研究方面,率先提出并坚持“大团队、大平台、大项目、大成果”特色发展之路,研制成功诸如国内第一台超精密特种形状测量仪、第一台圆柱度测量国家标准装置、第一台深微孔径测量军工最高标准装置、第一台超大型超精密隔微振装置等一批具有国际先进或领先水平的大型高端仪器,获得国家技术发明一等奖1项,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2项等一批国家、省部级奖励。科研成果成功实现产业化,已建立哈尔滨、中山两个产业化基地。
在高层次人才培养方面,在校博士生192人,研究生318人,获得一批以国家教学成果奖为代表的国家和省部级教学成果;培养出一批以院士、长江学者等著名学者专家,中兴、华为等现代企业大区负责人,以及省部级领导、共和国将军、航天国防核心骨干等为代表的高层次人才。特别是在航天国防领域,近五年累计输送630余人到航天、国防单位工作,其中160余人在航天和国防工业部门担任型号总师和副总师、主任设计师和副主任设计师等。
在国际交流与合作方面,建有1个国家重大仪器技术创新引智基地以及以英国牛津大学和德国联邦物理研究院(PTB)为代表的海外学术基地等,引进了以英国皇家工程院院士、牛津大学Tony Wilson教授,国际测量技术联合会(IMEKO)主席、英国皇家工程院院士、伦敦城市大学Ken T V Grattan教授等为代表的国际学术大师,已建成世界一流的国际化学术交流和人才培养平台。
北京信息科技大学
北京信息科技大学由原机械部所属的北京机械工业学院和原电子部所属的北京信息工程学院合并组建,办学历史可追溯到20世纪30年代,是北京市重点支持建设的信息学科较为齐全的高校,在长达80余年的办学历史中,形成了鲜明的信息特色、行业特色、军工特色。学校现有5个校区,坐落于海淀区和朝阳区;占地1183亩的昌平新校区2018年全面开工,2020年基本建成。
学校秉持“勤以为学、信以立身”的校训精神,紧密围绕国家、首都及行业发展需求,顺应信息时代发展态势,积极调整学科专业布局,大力推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整体实力显著增强,社会贡献有效提升。当前,学校正以“双一流”建设为导向,继续推进内涵发展、特色发展、差异化发展,朝着建设信息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大学大步迈进!
北京信息科技大学仪器科学与技术一级学科办学基础雄厚,下设三个二级学科,包括:精密仪器及机械、测试计量技术及仪器和生物传感与医学仪器。其中,精密仪器及机械是北京市重点学科,测试计量技术及仪器是北京市重点建设学科。2013年,精密仪器及机械北京市重点学科验收为优秀。
学科瞄准学术前沿,面向国家和北京市经济建设、社会发展以及国防重大需求,注重多学科交叉融合,突出特色,凝练方向。形成了光纤传感与光电器件、光电与视觉检测、生物传感与医学仪器、智能检测与信息处理四个有特色的培养方向。在飞机载荷谱及卫星参数光纤传感监测、新型光电检测器件、大型三维型面动态测量、数字剪切散斑干涉检测、生物传感器与人工智能诊断、空间星敏感器及微机械陀螺等方面形成了优势。
学科广泛开展国际交流合作,与英国剑桥大学、曼彻斯特大学,美国布朗大学、奥克兰大学,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等建立科研和人才培养合作关系,并持续派出教师到国外著名大学进行访问和开展合作研究。在国内,积极与清华大学、天津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北京理工大学、合肥工业大学等知名院校开展合作研究与研究生联合培养,聘请院士专家学者为学科把脉,规划学科发展路径,开展学术交流与科研合作,借鉴先进理念,借力提升学科创新能力和学术影响力。
学科现有专职教师64人,其中教授19人,副教授27人;硕士生导师60人,博士生导师8人。拥有兼职教授13人,包括双聘院士5名,北京市海外高层次人才3人,以及国外特聘教授5人。学科拥有国家百千万人才及国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中国科协青年托举人才、北京学者、北京市科技新星、北京市有突出贡献科学人才、科技北京百名领军人才、教育部新世纪人才、北京市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支持计划杰出人才、北京市教学名师等高层次人才13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4人,北京市中青年学术骨干16人。拥有教育部长江学者创新团队1个,北京市学术创新团队2个,北京市优秀教学团队1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