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空万米拍高原 宏观大地展宏图(2)
三考适时拍摄功夫。飞机以每小时几百公里的速度飞行,拍得好不好全看反应能力。如果说地面近拍是移步换景的话,航拍就是眨眼换景。快门按早了不行,按晚了也不行。不能准确预测,果断拍摄,只能留下遗憾。如《浣纱》其实是山岩的曲线,但确实柔如水、飘若纱,如果不能及时拍摄,就会与这种罕见的高原秀美景观失之交臂。
四、呈现千姿百态之美景
高原与高原不同。云贵高原喀斯特地貌多,青藏高原水平地带性和垂直地带性紧密结合,青海高原河流纵横沼泽密布,黄土高原地台地块褶皱带交错,形成千变万化的自然景观。
许世宏观山则情满于山,睹水则意溢于水。常能于情理之中拍出意料之外。摄下连绵起伏直接云天的群峰,蜿蜒曲折柔似飘带的河流,层层叠加描金镶银的梯田,流光溢彩波澜起伏的丹霞,酣畅淋漓浓墨重彩的寒林。带着激情不断拍摄美景,镜头中美景不断引发激情,,形成了良性循环。
大部分高原缺水,俯瞰高原拍水拍出特色更是难能可贵。水的气、液、固三种形态,画册中都有充分展示。表现云的如封底照片,以民航红标点缀云海,编排时叠在隐约可见的群峰之上,形成一幅和谐画面。再如《云朵的童年》,摄取了云初起时的小朵,含苞待放,引人遐思。表现水的如《阿里珍珠》,画面上错落分布在山巅的小天池宛若珍珠散落,串起来就是一条优美的项链抑或念珠。
五、展开灵魂深处之对话
摄影虽是对拍摄对象的真实再现,但拍什么、怎么拍,观察取舍则体现了摄影者的主观意愿,拍成什么样则体现了摄影者的把握能力。
许世宏从镜头与自然地貌的对视、映射、沟通,升华为心灵与自然的对话、交流、互动。以对祖国山河、大地母亲的敬畏和崇奉之情去探寻大地之美、自然之美,并用以陶冶情操,提升审美境界。亦如他在部队当报道员时,宣传一个先进典型,提高一次思想觉悟。
现代诗《神山》以喀喇昆仑为世纪伟业之象征,展开想象的双翼,抒发壮志豪情。许世宏的摄影作品同样注重宏观构思,一如其书名。他注重从整体上把握,体现了宏阔博大的美学追求,在历史长河中体味民族精神。如《大漠风》《会意》,生动再现了高原罡风、大漠雄风刻画出的坑钵沟壑。使人联想到沙暴骤起时,如万马奔腾凌空袭来,飞沙走石遮天蔽日。反衬了一代代治沙人依靠集体的智慧与力量,战胜死亡与空落,营造沙漠绿洲,利用风力资源的艰苦卓绝。
六、加以独辟蹊径之解读
坐民航机拍照,不可能事先做很细的构思,然后按部就班去拍。只能靠快速反应,见到不同寻常的景物果断拍下来。原先设想的实现不了,就一计不成再生一计,乘机一把抓,回来再分家。慢慢筛选,剪裁处理,认识升华。
许世宏从2010年初就开始在民航机上拍照,开始是由于舷窗反光而照片模糊或机翼进入画面太占位置,也错过了不少拍摄时机。经过不断摸索总结,买机票尽量避开中午,选座位尽量避开中间。这样光照利于拍摄,受机翼影响小,拍摄机会多。他也在征得对侧乘客同意后到更适宜的舷窗去拍,拍出了一些低光照摄影作品。如《传奇》,全片为暗调,中下部一点高光成为点睛之笔,描绘了田连阡陌的景象。类似绘画中的伦伯朗用光法,生动传神。
画册所选作品绝大部分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拍摄的。在画面的剪裁上,有横有竖有方,比例各不相同。最大画幅比例达1:4.5,如国画长卷。如《读山有感》就是一幅工笔云山图,加之左右出血,给人以延绵不绝之感。最小画幅比例1:1,似油画小品,有印象派抽象效果,如《个性》,确实与众不同,描绘了独具个性的高原红。
七、留下难以忘怀之印象
许世宏乘坐民航飞机拍摄的照片,在业界及社会上引起强烈反响,赞誉品评接踵而至。天元写的《天地合一 诗意旅行》就很中肯:“作品给人以胸襟开阔的感觉,具有很强的穿透力……画面看似随意,有不规则的图案、扭曲的线条、夸张的色彩、非标几何形状以及各类似黑白结构的影调,但与光影配合却充满了韵律,构成了视觉效果的广袤和宁静。”他还引用了诗人言“我追逐自己,寻找自己,跑到了天涯海角,才找到了自己”和摄影家言“我追寻世界,寻找世界,跑到自己的内心,才发现了世界”,来说明许世宏努力做到天人合一,景中有我,我中有景。
天元把许世宏的摄影比作在高空给大地做了一个“微创手术”,呈现了大地与大自然的微妙关系。我倒觉得,许世宏的摄影是给大地作了无创的彩超,即使像《动脉》那样栩栩如生之照也是无创伤所得。摄影是创作,不会留下任何创伤。他镜头中远山与天以蓝色为主调,近地以红黄棕为主调,点缀以绿色,充满生机与活力。水不但形态变换色彩也变换:呈冰雪态时之洁白,为云气时之蓝白,逆光下之煞白。为河流时之赭红、碧澄,为湖泊时之淡绿、深蓝。令人难以捉摸。
不少读者赞叹许世宏的拟物手法,用照相机在大地上描龙绣凤、栩栩如生。如《碧龙戏珠》《巨蜥汲水》《孔雀的字典》等。美中不足是个别照片剪裁不够,有些杂乱景物破坏画面,印刷效果也不尽如人意,但瑕不掩瑜,仍不失为一本不可多得的摄影作品集。
(作者:吴淞,武警某部干部;曹文,武警某部退休干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