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有信仰的人讲信仰
3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党中央第一次专门针对一门课程的教师队伍召开座谈会。从青少年阶段是人生的“拔节孕穗期”到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从思政课建设的根本保证、有力支撑、深厚力量、重要基础到建设一支可信可敬可靠、乐为敢为有为的教师队伍,从思政课教师“六个要”到思政课教学“八个统一”,习近平总书记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全局出发,深刻阐述了办好思政课的重大意义,深入分析了思政课教师的关键作用,明确提出了推动思政课改革创新的核心要求,坚定了各级各类学校把思政课办得越来越好的信心和决心,为我们推进思政课建设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特别是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让有信仰的人讲信仰”,这一重要论述旗帜鲜明的回答了“思政课应该谁来讲、思政课应该讲什么、思政课应该如何讲”三个根本性问题,,对我们不断加强思政课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
思政课教师必须有坚定信仰。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教育工作是塑造灵魂、塑造生命、塑造人的工作。特别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讲授的是心灵的学问,耕耘的是思想的田野,回答的是时代的课题,其思想政治状况具有极强的示范性。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传道者自己首先要明道、信道”。思政课教师必须坚持教育者先受教育,守好信仰这个“压舱石”“定盘星”,始终保持“我自岿然不动”的定力,彰显“乱云飞渡仍从容”的底气,努力成长为先进思想文化的传播者、党执政的坚定支持者,更好担起学生健康成长指导者和引路人的责任。
思政课教学重在传递正确信仰。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最重要的使命是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因此,在课程设计中必须把传递正确信仰作为首要任务,真正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贯穿教学全过程,把握好学理性是支撑、政治性是根本,知识性是载体、价值性是目的等重要关系,注重从青年人的视角“解剖问题”,坚持从中国共产党的根本宗旨“理清思路”,努力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时代前沿“书写答卷”,始终立足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美好蓝图“提振信心”,引导学生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把爱国情、强国志、报国行自觉融入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奋斗中,努力成长为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思政课创新贵在讲出“信仰的味道”。信仰是有味道的,任何一个理论、一种思想要被人所信服,必须既能够回答时代课题、指导推动实践,又具有独特的理论品质和人格魅力。习近平总书记曾在不同场合多次提到陈望道潜心翻译《共产党宣言》时把墨汁当成糖的故事,如何能够让学生体会到这种“信仰的味道”?这就需要广大思政课教师“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推动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思政课堂要及时回应学生在学习生活、社会实践乃至影视剧作品、社会舆论热议中遇到的真实困惑,回答好“怎么看”和“怎么办”的问题,将话语体系从天边拉回身边、把道理讲成故事、将理论煮成“麻辣烫”,让思政课在解疑释惑的过程中达到得人心、暖人心、稳人心的效果;要根植丰厚的历史文化积累,深入挖掘洗礼精神、震撼心灵的教育素材,打通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引导学生们沿着红色足迹、踏着红色土地、重温红色故事,深刻理解红色基因的内涵和意义,让思政课在鲜活的历史中让人生长出内心的自信,滋养出可贵的家国情怀。
(作者单位: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