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学者热议新时代中小学教材建设与发展
首届中小学教材论坛上,北京师范大学教授韩震作了《从意识形态看教材的编写》主题报告。(李依环/摄)
人民网北京4月16日电(李依环)以“70年来我国中小学教材建设之路”为主题,首届中小学教材论坛日前在人民教育出版社召开。国内教材理论研究者、教材编研工作者、教材使用与发行者等300余名专家、学者,共同回顾了70年来我国中小学教材的建设历程,探讨新时代中小学教材的发展路径。
据悉,,新中国成立70年来,我国中小学教材经历了四次较大规模、较长时间的统编教材期。从2012年起,教育部统一组织编写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语文、历史三科教材,经国家教材委员会审定,于2017年秋季学期开始在全国起始年级投入使用,2019年秋季学期将实现所有年级全覆盖。同时,2019年也将完成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语文、历史三科统编教材的编审工作,从该年秋季高一年级起使用新教材。
教育部教材局巡视员申继亮表示,教材是帮助青少年打好中国底色、注入红色基因的重要载体,也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载体。对于中小学教材今后如何发展提质,申继亮提出三点要求,一是在管理上要规范化,教材管理应有章可循;二是在研发方面要专业化,建立专业的人才队伍;三是要加强数字化建设,关注网络背景下的数字化教材新进展。
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主任、课程教材研究所所长田慧生指出,新时代的教材建设要牢牢把握正确政治方向和价值导向,要坚持把党的领导、党的主张落实在教材工作的整个过程、方方面面、各个环节。
“教育是为人、成人的事业,教材是育人、育才的依托”。人民教育出版社社长黄强认为,新时代的教材建设者应当与时俱进、开拓创新,既要使经典通过教材而世代流传,又要在教材中反映思想文化建设,编写出无愧于新时代的优秀教材。
针对中小学教材编写的心理化设计,北京师范大学教授林崇德从三方面提出了建议。他指出,青少年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是编写中小学教材的出发点;中小学生认知规律与教材内容的呈现方式必须相匹配;思维能力发展是中小学教材编写心理化设计的首要课题。
在中国特色教材体系如何构建方面,西南大学副校长靳玉乐教授从教材建设的原则、要求、如何保障,特别是教材编写队伍的专业化等方面进行了阐述。
人民教育出版社副社长王志刚对目前中小学数字教材的研发历程进行了梳理。他表示,自己所带领的团队今年将启动数字教材的整体研究,保证课程理论、设计开发、管理政策、教学应用,未来还将从多个层面加强数字教材建设。
会上,人民教育出版社总编辑郭戈回顾了我国历史上全国通用教科书和教学参考书的几次编写历程。郭戈表示,统一的课程标准、专门的教材机构和专业的队伍等因素,是新时代统编教材提升质量的重要保障。
在为期一天半的议程中,徐蓝、石鸥、王本陆、陈先云、王本华、李卿、罗生全、张增田等与会专家也进行了主题演讲。他们聚焦教材政策的发展历程与管理经验、教材编写的历史进程与经验启示、教材理论研究的回顾与前瞻、统编教材的历史回眸与编写之道、新时代中小学教材建设的路径研究等议题,展开了深层次、多角度、全方位的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