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街两制百年潮
【壮丽70年·奋斗新时代】系列调研
120多年前,一纸条约分两地,沿着20块界碑,形成了一条250多米长、4米宽左右的“中英街”。1899年到1997年近一个世纪的浪潮中,这条街的一侧归中国管辖,另一侧归英国管辖。香港回归后,一侧由深圳市人民政府管辖,另一侧由香港特区政府管辖,是中国唯一一个“两府共管”的街区。
中英街界碑 《求是》记者 袁立辉/摄
这条街在深圳市东南边界,是大陆唯一与香港陆路相连的地方。经过海关边检,就到了“关外境内”的中英街。西侧香港居民经营的店铺还是老港片里瓦房门店大字招牌的样子,街对面就是大陆居民在骑楼一层经营的商场和小店,两地居民共同在这里“搵两餐”。60岁的周煌辉30年前从香港新界来到中英街经营一家日用小百货,至今仍有许多大陆的老主顾来光顾他的“周记”(非店铺名),早已与他成了“老友记”。
中英街街景 《求是》记者 袁立辉/摄
百年日月共华光
日出沙头,月落海角。6000年前,这里的先祖们就留下了聚居的足迹。自秦始皇平岭南统一中国后,中英街所在的沙头角就与香港岛、九龙半岛共同隶属南海郡番禺县,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鸦片战争轰开了腐朽封建王朝的国门,也开启了近代中国的苦难征程。1898年,闭关锁国、落后挨打的清王朝与英国签订了《展拓香港界址专条》,“租借”新界。1899年,中英双方勘界,沙头角被劈成两半,,分成了华界沙头角和新界沙头角。
日出沙头,月落海角 《求是》记者 刘名美/摄
省港大罢工、港九大队抗日、东江第一支队游击……中英街见证了历史的日月轮回,更见证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战胜苦难走向辉煌。1949年10月17日,沙头角解放,中英街上响起了“解放区的天是明朗的天”。第二天,庆祝沙头角解放大会在华界沙头角召开,大批香港记者涌入采访拍摄。
从“逃港”到“北上”,在改革开放试验田的前沿,中英街随着时代脉搏的跳动,迎来了发展的春天。1997年7月1日中国人民解放军驻港部队东路从沙头角口岸进驻香港。中英街上建起了回归广场,两地居民同庆盛世,挂起了“欢天喜地同庆历史时刻;并肩携手共创美好明天”的楹联。
猛回头,已是逾百年的沧桑。这条小小的中英街,不就是中国近现代历史的缩影吗?
中英街历史博物馆门口广场上的警世钟 《求是》记者 刘名美/摄
今日的中英街上有一座警世钟。每年的3月18日,沙头角勘界完成的“警示日”,钟声都会响起。警示所有中国人以史为鉴,居安思危,不忘历史的苦难和抗争;集结中华儿女面向未来,朝着伟大梦想坚定自信,坚守信仰,走好脚下前进的道路。
东方风来满眼春
同祖同宗同气连枝的同胞,虽同享同一日月,却只能隔街相望。但是,人们生产和生活的交往不会仅因为扭曲的人为阻隔而被割断。英国殖民者和清政府完成划界后,两地居民每逢“圩期”仍然到沙头角赶集。为了避开繁杂的关税,人们在“界线”两边填土整基搭棚建店。到了20世纪早期,中英界成了中英街,逐渐发展为内地与香港的主要商品集散地之一。
然而,20世纪六七十年代,饱经殖民侵略和历史磨难的中英街曾经“十室九空人外逃,村里只剩老和少”。
1978年7月,时任中共广东省委书记的习仲勋到中英街视察。看到一街两侧发展的差距,习仲勋同志讲到,一条小街,两个世界,怎么体现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呢?一定要想办法把沙头角发展起来。就在这一年的12月,十一届三中全会胜利召开。一声春雷万物苏。1979年,沙头角根据中共深圳市委发出的《关于发展边防经济的若干规定》,鼓励开展边境小额贸易,引进港商投资的来料加工厂。沙头角的几项改革措施逐渐推广到整个深圳。到了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华界沙头角有160多家商店,中英街新界一侧有50多家门店,中英街一度成为了“购物天堂”。
香港仔周煌辉就是赶着这阵春潮,来到中英街做起了小生意。他说那时候很多人从香港跑到中英街做买卖,他也不再守着香港打零工,跟着北上的初潮来到离大陆最近的中英街。沙头角从改革开放之前的一个边贸小镇迅速发展成为全国瞩目的改革开放窗口。中英街从小额贸易起步,发展成为繁荣的免税街,更一度以巨额黄金交易闻名遐迩。到了上世纪80年代中后期,中英街上人挨着人。周煌辉每天忙碌,养大了两个儿子。如今大儿子也和他一起在中英街经营门店。他家“周记”的商品从食品到日用百货,从药品、保健品到妇婴用品,还有不少“网红”商品,从地板摆到天花板。
周煌辉在他的商店里面接受《求是》记者采访 《求是》记者 刘名美/摄
这条小小的中英街,正是改革开放壮阔浪潮中翻腾的一朵浪花。
合作共荣谱华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