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部陆海新通道”采访札记(2)
在炼油基地采访,一副对联印入我们眼帘,上联是“忆往昔同甘共苦始赢佳绩”,下联是“看今朝众志成城再创辉煌”,横批“逐梦前行”。进一步了解到,这个车间共有员工44人,负责人1人。技术管理人员7人,操作人员37人,平均年龄只有29.2岁。我问车间里的一名年轻小伙,你们“逐梦前行”的“梦”是什么?小伙子挠挠头笑了,他说:“我们梦想就是希望通过我们的努力工作让公司发展越来越好,国家发展也越来越强大。”
中国石油广西石化公司渣油加氟车间党小组学习 摄影/薛莲
离开中国石油广西石化公司,采访组去了华谊项目建设现场,围绕华谊项目建设进展、钦州市发展石化产业情况等,采访市石化产业发展局领导、钦州港区管委领导。
4月13日
今天,我们了解到“陆海新通道”铁海联运出口印度专列10日从重庆发车。货物将于今天凌晨运至广西钦州港后再经海运抵达印度。于是,我们用了一天的时间跟踪“陆海新通道”首趟印度海铁联运班列在钦州港的装卸和海关通关情况。
上午8点,采访组再次来到钦州港东站,“陆海新通道”首趟印度海铁联运班列。在钦州港东站,我们了解到这个专列上面装有25个40英尺的集装箱,主要的货物是汽车零配件,货值大概是在800万左右。同时看到工人们正在进行卸车作业,货物将直接运往钦州港码头,再经海运运抵印度。
采访组钦州港东站集装箱办理站一期工程建设现场采访调研 摄影/朱师贤
下午,采访组来到钦州市海关,了解“陆海新通道”首趟印度海铁联运货物的通关情况。钦州港海关综合业务科科长刘楚政答复记者:“这票货物是我们北部湾港拓展的一条新的这个货运途径。依托全国通关一体化,相对于以前的流程来说,它整个的物流能够节约14到20天。”
采访组在钦州港海关采访调研 摄影/薛莲
4月14日
上午9点,采访组出发到钦州东火车站乘坐动车前往防城港。下午,采访组前往防城港码头,在20万吨码头现场进行采访。离开码头,采访组前往口岸联检大楼,在主楼听取防城港市冷链物流产业发展情况介绍。
4月15日
上午,采访组实地考察中越北仑河一桥、中越北仑河二桥建设运行情况。
东兴口岸北仑河大桥(一桥)中国端 摄影/朱师贤
一辆中国货车正在通过东兴口岸北仑河二桥中国边检站 摄影/朱师贤
下午,我们走进防城港引航员吴同辉的家中,采访了这位为防城港建设献了青春,献子孙的引航员。
引航员,一个极少出现在公众视野的特殊职业,他们在海上航行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他们要确保引领船舶航行到准确地点,容不得半点差错,判断失误、舵令不准或者任何一个小小的疏忽,都可能导致事故的发生。
1972年,19岁的吴同辉高中毕业来到防城港,当了一名装卸工。1981年,吴同辉去广州黄浦港跟班学引航。三年后,27岁的他回到防城港,做了引航员。
吴同辉的两个儿子从小就将身着白色制服帅气的父亲视为他们的偶像,由衷地敬佩像父亲那样为港口建设无私奉献的人们。成为一名“港口人”的想法在他们的心中生根发芽。长大后,他们成为了“港二代”,老大也是一名引航员,老二吴宇则在北部湾港防城港码头有限公司集装箱公司工作。
如今,吴同辉的二儿子也有了自己女儿。说起女儿的未来,吴宇和父亲吴同辉都有着同样的想法,就是希望她从事与防城港港口有关的工作。吴同辉告诉记者,“我们希望她回到港口工作,为港口建设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防城港从一个小渔村发展到今天这样,是无数的港口人在背后的努力。从这短短十几年来看,我们国家正不断发展壮大,我们的小家也跟着好起来,幸福感越来越强。”
4月16日
上午8点,采访组乘坐长途汽车从东兴到凭祥,238公里的沿边公路,长途汽车行驶了近6个小时才到达目的地。进一步了解得知,这些地区经济发展慢,百姓出行少,长途汽车需要绕道经过几个载客点上下乘客才能保证营利。由此,记者团成员也深深体会到普通百姓生活出行的不易和他们对当地经济发展的渴求。
“西部陆海新通道”采访组成员集体乘坐长途汽车 摄影/甘智锐
4月1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