敬德书院:师道、师德、师魂的成长之地
人民网讯 北京市海淀区敬德书院是继承中国古代书院传统,结合现代需求建立的现代书院。书院以“进德为本,诚敬致用”为院训,以“育人重品德、课程重思辨、学习重讨论、教授重义理、学术重并蓄”为治学思想。
敬德书院成立于2014年,是北京市海淀区教委举办的非营利性事业单位。书院具有藏书、祭祀、讲学、学术研究、环境育人、文化传播六大功能,其主要服务对象是海淀中小学教师,经常组织开展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相关的学术研究、论坛会讲以及师资培训。
传承师道,读古今文章
传承师道,传道在先。书院传道,传的是大学之道,是“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在修齐治平、尊时守位、知常达变、开物成务、建功立业过程中培育和形成的基本思想理念”;书院传道,传的是文化之道,是源自于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历史所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书院传道,传的是尊师之道,因为“凡学之道,严师为难。师严然后道尊,道尊然后民知敬学。”
为传承师道,书院延高士以主讲席,徕学者为示周行,开设以《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为主要学习素材的读经课程三轮共9期。书院建院初始创办了中华敬德读书会,开展经典研读活动102次,最终形成了9本研读文集,总字数230万字,并同步制作音频课程近5000分钟。读经课程形成了自主初读、学者导读、深入复读、自注品读、常行践履的“五步读书法”。
书院负责人表示,为传承师道,书院将自修、研修、导修、讲修融于课程,联合国务院参事室、中央文史研究馆中华诗词研究院共同主办开设中华诗词赏析与创作专题研修培训,特设春、秋论坛,在孔子和孟子诞辰日开坛论道。
涵养师德,集天地正气
“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 德者,师之本也。书院为培育师德,以“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为纲,因需设课,开设二十余门学术课程,引领教师开展专题学习。学术课程主要致力于夯实教师的传统文化基础,提高传统文化专题教育与教学水平。自2014年以来,书院围绕礼乐文明、儒家思想、诗词文化、书画艺术、非遗教育、文史著作研读等专题开展了300余次教学活动,共计1200余个学时,培训教师约2000余名。
书院先后立项群体课题“海淀区中小学非物质文化遗产课程实施研究”和“海淀区中小学中华经典诵读教育实施策略研究”。书院的研究项目以文化为引领,讲授“非遗”技艺、吟诵技巧和身边的教育故事,表达“中国人独有的精神世界”,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激发教师对文化的热爱,培养教师的职业兴趣和“慎独”能力,在提升综合素养的基础上涵养师德。
据书院负责人介绍,为涵养师德,使教师在潜移默化中感到修身的重要性,书院广邀专家,充分利用自身作为研究基地的优势,深入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教学研究,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教学提供理论基础和学理支撑。
再塑师魂,养人心归仁
敬德书院笠僧堂有联曰:“读书对圣贤求世道还古,立志在天地养人心归仁。”因此,为塑师魂、养仁德,书院教育主旨为:承袭传统教育文脉,赋予新的时代精神,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立足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涵养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
2015年,由中共海淀区委教育工作委员会、海淀区教育委员会主管,海淀区教育科学研究院、海淀敬德书院承办的《敬德书院学刊》正式创刊。该刊属内部交流刊物,每年按春夏秋冬顺序出版。有关负责人介绍:书院四季学刊以“传承中华文化精萃、凝练民族教育精神”为办刊理念,为广大专家、学者、学员教师们搭建了一个学术交流与合作创新的平台,提供一方学习优秀传统文化与切磋教艺的园地。
教师是教育的关键人物,决定了教育的品质。建院五年,敬德书院始终把师道传承、师德建设、师魂塑造放在首位。
书院负责人表示,敬德书院以“秉承中华文化精髓,兼容古今治学之道,肩负人文教育使命,培育立身行道之人”为办院宗旨,始终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传师道,育师德,铸师魂,成为教师广大教师在职培训与自我提升的成长基地、研究基地和修行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