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日英雄童长荣的故事(2)
2014年9月1日,被列入民政部公布的第一批300名著名抗日英烈和英雄群体名录。
统战工作
安徽枞阳籍抗日将领童长荣,9·18之后就被党派到东满任特委书记,领导抗日去了。在中国十四年的抗日历史上,将大规模的政治斗争与军事斗争相结合,可以说童长荣开了先河,进行了十分有益的尝试。
他根据自己在日本留学时的体会,告诉自己的战友,日本也有劳苦大众,也有共产党,广大的日本民众是反对日本侵略中国的;日本军队里也有许多贫苦人,他们并不愿意打战,可以争取他们。根据这一方针,统战工作做到了日本方面。
他和一些在东北生活多年的日本人士交上了朋友,这些人对第二故乡很有感情,反对日本侵华战争。他们为游击队捐款、筹粮、送情报。据一位老抗联王中山(童当年的助手、东满特委宣传部长)回忆:1933年,他从外面回到东满特委机关,见长荣同志正跟一个留着小胡子的日本人面对着,坐在木墩制作的凳子上,讲着日本话。“我当时一惊:一是为头一次听到长荣同志讲日本话吃惊,原来他的日本话讲得那么流利;二是为一个日本人来到了我们特委机关吃惊。特委机关是严格保密的,怎么可以叫日本人进来呢?”送走客人后,童长荣向王中山解释:咱们将来要成立中日朝联合游击队,到那时力量就更强大了。原来,那位叫古豆的日本人是日共党员,一直在为游击队募捐,这次就送来三千元日本钞票。古豆同志后来又来过几次,每次来童长荣都和他谈得很久,还给他带去一些日文宣传品,而他从来不在这吃饭。童长荣开玩笑地说:我们这里只有一碗水招待你。那位同志抹一下自己小胡子,也很风趣地说:喝了游击队的水,比吃糖还甜哪!古豆同志还当过向导,引导游击队在边境缴了一个日本警察局,得了许多枪支和文件。可惜后来这位同志被日本宪兵队抓住牺牲了。
童长荣还通过各种渠道,收集日本士兵的思想动态:反战、厌战、恋家、思亲等等,有的放矢地指导并亲自用日文写出《告日本军队书》,还有许多富有人情味能打动人心的传单、小册子,劝他们不要为日本军阀卖命,以削弱敌人的斗志。那时候,游击队与敌伪作战,花花绿绿的传单成必备“武器”。当年的第四军军长、童长荣的战友李延禄(解放后授少将军衔)在回忆录中,记下“智斗龟冈”的故事:1933年春,童长荣和李延禄指挥汪清县游击大队和抗日救国军补充团(李延禄领导的),与前来讨伐之敌、有少将军衔的敌酋龟冈村一进行了三天三夜的较量。除了按地形布置好兵力外,童长荣亲自指导并用日文写了大量的传单,如“日本帝国主义是中日两国劳动人民的共同敌人”“你记得你当兵时你父母的眼泪吗?”“你的妻儿等你回家!”等等。还发动妇女儿童将传单散发在路口、村头、树上。一个又一个回合之后,敌人并没有占到多少便宜。黄昏,龟冈村一检查部队情况,准备再一次发动攻击。不料见部下打着手电偷偷争看传单,士气低落,就下令搜查,结果,每个班都有。撤回部队后,龟冈村一逐人审查,枪决了二十多名“私藏共产党传单,惑乱军心”的士兵,部队因人心不稳被解散,两千多人被遣送到“纠正院”去反省。这一战,消灭了300多日寇,缴获了200多枪支。龟冈村一也因受了重伤送回国后不治而亡。也就在这一战中,还发生了一件意想不到的事:日军一位辎重队司机名叫伊田助男的,将一汽车十万发弹药藏在小树林里送给中国同志,并留下纸条表明自己的身份和心迹后,饮弹自杀。这个故事曾一度传到国际反法西斯阵营,影响很大。建国后,还曾收入我国的小学教材中。
金日成在回忆录《与世纪同行》中记下这样一个故事:······当时,我们就争取的对象和方法问题也进行了不少争论,尤其是关于以日军为对象的对敌政治工作的争论,没能达成协议。大部分同志都认为,伪满军的中下层是可以争取的,但从小就被灌满了“大和魂”,盲目崇拜“天皇”,习惯于强制性纪律的日本军人,是根本不可能争取的敌人。可是,一件意外的事情否定了他们的这种看法。有一年,间岛(当时朝鲜人对延边一带的称呼—笔者)的农村瘟疫蔓延,日军干下了把病人关在屋里活活烧死的暴行。患病的童长荣所在的村子,也闯进来了“讨伐”队。一个日本军官看到躺在屋子里的童长荣,就马上命令部下把门锁上放火烧。一个日本兵忙着准备点火。童长荣意识到最后的时刻到了,便决心作最后一次宣传,死也要死得有价值。他用拳头敲着炕面,用他在日本上大学时学的非常流利的日本话,对那个日本士兵说:你也该是工农子弟,为什么到这里来乱杀穷人?杀了人,你能得到什么好处?怎么能这样灭绝人性?哪有这样杀害病人的道理?这一声敲击良心的呼喊,打动了那个日本兵的心。那个日本兵就把后门踢开,避开上级的眼睛把童长荣悄悄地放出去,然后才往房子上点了火。童长荣藏在垄沟里,才得以死里逃生。从此.我们抱着信心,选拔一些坚定、勇敢、精明而强干的同志,大胆地派到敌军中去了。
王中山还回忆了一段往事:1934年初,也是一场日寇讨伐战结束后,游击队在冰封的河边,发现两枚野炮弹下压着一封信,写道:“共产诸君:我们要回国了。这两颗炮弹里各装三百发子弹,你们用它反对日本军阀吧!”落款署着十二个日本士兵的名字。
童长荣的博大胸怀,他的远见卓识,使东满军民的抗日增添了一门必备的有效“武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