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栋房子入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只因一个人和一本书!
2019年10月16日,国务院公布了《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陈望道故居入选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这座故居的背后,最为人所津津乐道的是故居主人陈望道和他翻译《共产党宣言》的故事。小编带大家一起探访!
游客参观陈望道故居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真理的味道非常甜
2012年11月2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参观《复兴之路》展览时讲述了一则故事:
一天,一个小伙子在家里奋笔疾书,妈妈在外面喊着说:“你吃粽子要加红糖水,吃了吗?”他说:“吃了吃了,甜极了。”结果老太太进门一看,这个小伙子埋头写书,嘴上全是黑墨水。结果吃错了,他旁边一碗红糖水,他没喝,把那个墨水给喝了。但是他浑然不觉啊,还说,“可甜了可甜了”。这人是谁呢?就是陈望道,他当时在浙江义乌的家里,就是写这本书(翻译《共产党宣言》——编者注)。于是由此就说了一句话:真理的味道非常甜。
——2012年11月2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参观《复兴之路》展览时的讲述(根据政论专题片《不忘初心,继续前进》第一集《举旗定向》整理)
近年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在公开场合提到陈望道和他翻译的《共产党宣言》,使得党史上这一著名故事广为流传。
《共产党宣言》来到东方
1848年2月,不到30岁的马克思、恩格斯撰写的《共产党宣言》在英国伦敦首版。虽然只是一本封面简单朴素、只有23页的德文小册子,但它的出版,却开启了改变世界历史进程的序幕,成为人类发展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标志性文献之一。
这是2018年2月7日在比利时首都布鲁塞尔市中心拍摄的白天鹅咖啡馆内景,当年马克思和恩格斯在这里撰写了《共产党宣言》。新华社记者 叶平凡/摄
72年后的1920年,千千万万的进步青年,寻求救亡图存之道。
此时,恰逢“五四”新文化运动蓬勃发展,报纸上已可见《共产党宣言》的一些片段,但却没有一个人把它全文翻译过来。
1920年3月,陈望道接到了《民国日报》邵力子先生的一封来信,要他翻译《共产党宣言》。
之所以选择陈望道来完成这一翻译工作,主要是有以下几个原因:
陈望道在日本留学期间就结识了日本一些著名学者和早期社会主义者,对马克思主义有比较深入的了解;
另外,他在日本学的是文学,精通日语,汉语功底也很好,同时还精通英语。
而且,陈望道在浙江第一师范从事语文改革,被当局视为洪水猛兽,这使他“认识到不进行制度的根本改革,一切改良实施都是劳而无益的”。
陈望道说:“我也就在这次事件的锻炼和启发之下,,在事件结束之后,回到我的故乡浙江义乌分水塘村去,进修马克思主义,并且试译《共产党宣言》”。
新中国成立后,陈望道在接见外宾时曾经说过:“当时社会上有各种思潮,无政府主义、工团主义以及其它许多乱七八糟的东西,因为我信仰马克思主义,所以就答应翻译了。”
首个《共产党宣言》中文全译本
为了能避开各种干扰静下心来译书,陈望道躲进了离住宅不远处的柴屋内。
在这儿,他全然忘我地一字一字地斟酌,一字一字地推敲,“花了比平时多五倍的功夫”,终于在1920年4月底完成了《共产党宣言》的全文翻译工作。
陈望道翻译《共产党宣言》时是没有任何中译本可供参考的,但他还是较为准确地表达了原著的含义。陈望道对于《共产党宣言》的第一句是这样翻译的:“有一个怪物在欧洲徘徊着,这怪物就是共产主义。”
从他翻译的《共产党宣言》里,还随处可见一些白话文风格的精彩语句,如“宗教的热忱,义侠的血性,儿女的深情,早已在利害计较的冰水中淹死了。”通过与日文本和英文本《共产党宣言》的比较,可以看出其翻译的《共产党宣言》表现出了明显的中国特色。
陈望道翻译的《共产党宣言》滋养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国共产党人。对于他本人来说,通过翻译《共产党宣言》,最终确立起马克思主义的信仰。
2012年11月2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参观《复兴之路》展览时,边看展览边向政治局常委们讲述了陈望道蘸着墨汁吃粽子翻译《共产党宣言》的故事,并说“真理的味道非常甜”。
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所说:“中国共产党一经成立,就把实现共产主义作为党的最高理想和最终目标。”
而《共产党宣言》就是中国共产党人这一理想和目标的信仰之源。
2018年,是《共产党宣言》发表170周年、马克思诞辰200周年,我国改革开放伟大事业也迎来了40周年。
在党中央隆重召开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前夕,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十九届中央政治局第五次集体学习,专题学习《共产党宣言》。
这篇重要讲话刊发在最近出版的第22期《求是》杂志。同时,《求是》编辑部对这篇重要文章进行了深入解读,特此推荐,以飨读者。
一起来看!
资料:人民日报海外版、学习强国、央视网
来源:求是网
制作:李丹华
策划:韩辰 尹霞 李民圣 周璐铭 李丹华
审核:张利英
监制:马建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