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精通胜过1万小时
每当看到有人秀出技能:一盘好菜、一个精致的木雕、一块完美的蛋糕,甚至一杯层次分明的酒,我都羡慕不已。我也曾想过学钢琴、吉他、书法或者绘画,有朝一日可以在朋友面前露一手,但一想到艰辛的练习过程,我便知难而退。
人们认为那些都是很了不起的技能,难以学会。但如果运用微精通理论,从细微处开始入门,然后逆流而上,或许能探究得更多。
一
我第一次体会到微精通的威力,缘于一位主厨。他说,做一道简单的菜才是对烹饪技艺的真正考验,比如做煎蛋卷。
果真如此?我决定改变以往的学习顺序,尝试一下。不是先用1万小时来学习基础烹饪知识,然后在煎蛋卷时运用,而是直接开始做煎蛋卷。做了许多次后,我在这件事上进入一种奇妙的境界。
其实,这类似小时候的学习方法。
那时,我们并不理解事物的基本原理,只觉得一件事情够酷,就去学了,然后就会了,之后再去学另一件事。
我的父亲是一名教师,在我小时候为了鼓励我学习,他说,,如果我能解释晶体管的工作原理,他就给我买组装收音机的配件。本来兴致高昂的我,立刻没了动力。我知道怎么做收音机,且乐在其中,可解释工作原理对于我来说,困难而陌生。
这便涉及做一件事情的入门阶段。在微精通中,一个重要的概念就是“入门技巧”。它是一种方法,会增强任务完成的效果,使人得到即时回报,让我们的体内产生有益的化学物质,让我们感受到温暖和美好。
二
在某些微精通的实践中,入门技巧的占比很大,是整件事情的主要组成部分;而在另一些实践中,它只是给你足够的动力来推进任务。平衡垒石便属于前一种。
你可能在沙滩上见过一些石头雕塑家垒石头。他们将圆形石头和极小的石头,以一种看似不可能的方式叠在一起并保持平衡,非常神奇。我第一次看到时,以为石头是用胶水或金属杆连接起来的。一个小男孩把它们撞倒了,当我试图帮忙再垒起来时,一位雕塑家向我展示了其中的入门技巧。
任何石头都可以平稳地垒上去,不过得先在底层的支撑石的一面上找到三个相邻的凸起,它们可能很小,几乎看不到。实际上,凸起越小越好。这三个凸起在同一水平面上形成三角支撑,使另一曲面物体能嵌入其中,让接下来的垒石得以实现。
有人会寻找石头上的平面来堆叠,那并不可行,因为自然界中没有什么东西是真正平的。
平衡垒石不仅好玩,还是一种完美的微精通,是一项完整的实践活动。如果你愿意,它可以带你进入更广阔的雕塑和户外艺术世界。
三
匈牙利心理学家米哈里·契克森米哈赖提出了一个含义更广泛的概念——“心流”:当我们抱着极大的兴趣全身心地投入一件事情时,时间仿佛停止了。微精通可复验但不会重复,它包含了所有能使我们进入“心流”状态的要素,这种状态能带给我们极大的满足感。
你有没有这种感觉?学一样东西,总会在上了几堂入门课后便半途而废;几年后,在试图给别人讲述你当初所学时,你怎么都想不起来了。但实现微精通后,你就不会这样重蹈覆辙。
半途而废、无法实现目标的阻力多是失去动力、心烦意乱。若在学习过程中,特别是在完全自学的情况下,不能取得一系列微小的成功,便极易丧失信心甚至放弃。如果实现微精通,那么情况就大为不同了。它使你得以和很多事物产生关联,并能获取重要反馈。这样一来,在某种定义下的、有限范围内的实验将极大地提高你的学习效果。
四
各领域的专家是能帮助我们深入学习的极好资源。杜莎夫人蜡像馆的一位雕塑家告诉我,用黏土甚至橡皮泥制作人体头骨就是一种微精通,它将带你走上雕塑之路,创作出栩栩如生的作品。他还讲解了如何透过皮肤“看到”模特头骨的技巧。
我通常会将专家的指导和自己的研究相结合。在日本学习传统武术时,我了解到当地人在大多数教学中会采用“学习方法+自我练习”的方式,这实际上就是一种微精通。
日本人学习武道、茶道、书法,学习方法都不同于西方人。西方人大多持有一种心照不宣的想法:要想成功,必须从很小的时候就开始学习,除非你是一个天才。他们认为教学只是一种指导,如果你没有天赋,那你就注定失败。
日本人明白,天赋这东西被高估了,学习态度更重要。因此在教学中,他们假定任何人、任何起点都不成問题。他们会设计出各种常用的微精通程序,以使每个人,甚至那些看上去能力欠佳的人,都能学到技能。
绘画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很多人断言自己不会画画,但其实通常是说他们画的不像别人画的那么好。
英国儿童文学作家、插画家舒·雷纳,曾为数百本童书画过插图。他建了一个网站,致力于帮助人们学画画。他强调,任何物体都可以分解成简单的形状,比如立方体、球体、圆柱体,可以分解成直线和曲线。“如果你能画一条线,那你就能画画。”他说。绘画就是画直线,然后画曲线。而曲线,正是画“禅圆”的切入点。
因此,寻找入门技巧就显得至关重要。它可使你的最初尝试高于新手的平均水平,引导你走向微精通的道路。
以微精通的角度看世界,似乎一切皆有可能。精美的书籍装订、瑜伽、踢踏舞或者坦克驾驶,这些技能都有自己的微精通。改变一生只能做一件事的观念,从微精通开始,全面赢回自己的生活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