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瘟疫“元凶”之路
致病微生物引发的瘟疫曾导致人类的大量死亡,人类探寻瘟疫病原的努力从未停歇。
对病原的早期认识
人类早期把瘟疫归之于超自然神力的影响。
古希腊医学家模糊认识到瘟疫与自然界有某种外在因素的联系。在长期与瘟疫交锋过程中,人们逐渐认识到疫病可能是随某种传染物而扩散的。
1546年,意大利医生伏拉卡斯托罗把传染源解释为一种小粒子,是人类感觉不到的东西。遗憾的是当时还未发明显微镜,他的这种观点不能用实验观察来证实。
16世纪荷兰著名画家老彼得·布鲁盖尔绘制的油画《死亡的胜利》,通过形象描绘骷髅过境时的恐怖景象,以天灾亡灵军团的隐喻,记录了14世纪这场让人类历史陷入绝望的黑死病瘟疫。(资料图片)
细菌致病学说的提出
19世纪,法国科学家巴斯德首先将细菌与疫病联系起来。
1877年,德国科学家科赫拍摄了第一张细菌的显微镜照片并发明了革命性的细菌培养技术。
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诸多病原体被发现:
1878年发现了回归热的病因
1879年发现了淋病的淋球菌、麻风杆菌
1880年发现了伤寒杆菌、疟原虫、链球菌、葡萄球菌、肺炎双球菌
1882年发现结核杆菌、炭疽杆菌
1883年发现白喉杆菌、霍乱弧菌
1884年发现破伤风杆菌
1887年发现脑膜炎双球菌
1894年发现鼠疫杆菌
1897年发现痢疾杆菌等
图为中国著名防疫专家伍连德1911年在哈尔滨鼠疫实验室里用显微镜做实验(资料图片)
病毒致病理论的开创
19世纪末,医学家们还未找到那些最常见的疫病,如麻疹、天花、流行性感冒等的病原体。由于传播这些疾病的生物太微小了,即便在当时分辨率最高的显微镜下也看不到,于是用“病毒”一词来指这些微小的“感染因子”。
直到1928年,美国医生用黄热病病原体感染猴子获得成功,并阐明了其传染因子是一种病毒,黄热病因此成为人类认识的第一种病毒性传染病。
20世纪30年代电子显微镜发明之后,病毒研究有了长足进展。随着研究的深入,“病毒”一词的含义从“致病毒素”转变为一类更小、更简单的微生物“实体”。
“艾滋病”是一种病毒性传染病,严重威胁人类生命健康。图为英国科学家正在进行检查“艾滋病”病毒的试验。新华社发(资料照片)
现代科学的发展和社会进步,使人们逐渐认识到,在正常情况下微生物对人体是有益的、必需的,致病性是偶然的。
防治疫病应从根本上入手,重视公共卫生,保持生态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