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衣战士:冲锋,朝着最危险的地方
共和国的战“疫”时刻(之二)
白衣战士:冲锋,朝着最危险的地方
2020年1月29日,大年初五22时,武汉市金银潭医院。
“快些,要抓紧,病人的事一刻都等不得!”
不到1小时,一瘸一拐的医院院长张定宇连接了8个来电。这里收治的基本都是确诊新冠肺炎的危重患者。顾不上已被感染的妻子,张定宇夜以继日地与病毒赛跑。
自2019年12月29日转入首批7名新冠肺炎患者以来,金银潭医院在张定宇的带领下已在火线上连续奋战了两个月。许多人此时才知道,张定宇3年前已被诊断罹患罕见病渐冻症。
为确定病原,他率先采集支气管肺泡灌洗液样本送检;增设病区时,他两天两夜没合眼……
“我必须跑得更快,才能从病毒手里抢回更多的病人。”张定宇坚定地说。
2020年1月29日,武汉市金银潭医院,院长张定宇在去病房的路上。 新华社记者 肖艺九/摄
披上“战袍”、冲锋火线,8万名武汉医护人员争分夺秒——没有人比他们更加明白时间对于患者的重要性。
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役中,时间开始以秒来计算。
第一时间成立应急指挥小组、专家小组,开展预检分诊、启动发热门诊,开设隔离病房……武汉多家医院紧急行动起来。
在党中央、国务院部署下,各地支援武汉和湖北的医疗队迅速集结;4万多名驰援的“白衣战士”奋战在抗疫一线;曾奉命赴北京小汤山抗击非典的南方医院医疗队主动请战,誓言:“若有战,召必回,战必胜!”
“我不知道你是谁,但我知道你为了谁!”
从防护服到胶靴,从手套到口罩,从护目镜到纸尿裤……这身行头穿脱不易,全副武装后的医护人员先是大汗淋漓,后又在忙碌中用体温把汗水蒸干,数不清有多少次!
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象湖院区是江西省新冠肺炎重症患者定点救治医院。隔离病房重症监护室值班的医护人员每天要在隔离病房内“全副武装”工作近6小时,脸上被护目镜和口罩压出了深深的印痕,记者用镜头记录下这“最美印痕”。 新华社记者 万象/摄
“自己心慌头晕,就不能很好地护理病人。虽然救人心切,但在这个当下,一步一步按流程走,确保万无一失的重要性不可小觑。”一直在一线抗击疫情的北京协和医院护理部主任吴欣娟说。
医院“红区”,既是生命之舱,也是生死战场。
新冠肺炎确诊,须通过咽拭子标本。采集时,护士直接对着患者,患者张开嘴,配合呼吸,再取唾液,过程危险重重。
“我上了,她们才敢。如果我不示范,年轻护士怎么上?”华中科技大学附属同济医院护理部主任汪晖身先士卒,到发热病房为重症病人护理做床边指导,在重症病人身上示范咽拭子采集。
疫情防控第一线,随时面临生与死的考验。
2月18日10时54分,同济医院中法新城院区,一位始终奋战在抗疫一线的白衣战士走了。武汉市武昌医院院长刘智明,用生命完成了最后的坚守。
此时,他曾奋战的武昌医院防疫指挥部的大屏幕上,治愈出院患者一栏,闪烁着数字“408”。一名护士注视良久,喃喃说道:“越来越多人出院了,可是我们院长再也回不来了。”
这座英雄的城市,铭刻下又一个英雄的名字:刘智明。
一双双长满裂口的手,一张张口罩勒出伤痕的脸庞,一件件汗水浸湿的衣服……拼尽全力,只为给患者争取多一点点的可能。
2月4日,在武汉火神山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专科医院,医护人员将患者送入病房。 新华社记者 范显海/摄
2月16日,武汉大雪初霁,火神山医院医务人员忙碌而有序。
一大早,护理组长张凤带着护士们走进感染一科一病区,给21床钱大哥、22床曾大爷庆祝生日。病床相邻的他俩,正好是同一天生日。
这是一个不同寻常的生日会——没有鲜花,没有蛋糕,没有蜡烛,但温馨依旧。“病房里充氧,不能点蜡烛,我们一起唱生日歌吧!”听着歌声,曾大爷的眼角湿润了……
隔离疫情,不隔真情。“已取消休假,随时待命!”“我报名!”……一封封请战书,就是一颗颗滚烫的心。
除夕夜,很多人从年夜饭饭桌上、和家人团聚的温馨中紧急受命,争分夺秒打起背包赶赴机场驰援武汉。能提前1分钟,就能减少1分钟的病毒传播时间!参与救治的医疗队构成包括呼吸、感染、重症多学科,医生、护士,地方、军队,西医、中医,几乎涵盖与传染病防治相关的所有重点资源和力量。他们24小时轮班值守,与死神进行着艰难决斗。
抗击疫情,急如星火。
除夕夜,各战区、各军兵种、各大单位紧急行动起来。3支军队医疗队先期抵达武汉后,第一时间批量接收患者,第一时间进入隔离病区,第一时间诊治危重病人……在这个特殊的战场,450名勇士用敢打硬拼的精神创造了一个个“第一时间”,让人真切感受到军人的拼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