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敦煌女儿”樊锦诗讲敦煌(之二):敦煌文化展现了中华民族的文化精神、文化胸怀和文化自信(2)
盛唐时期的敦煌彩塑写实性很强。高超的写实技巧使这些塑像栩栩如生,同时艺术家非常注意雕塑的群体性。第45窟这一组7身彩塑,以佛为中心,左右大体对称排列,塑像目光俯视,参观者会感到每身塑像都在看着你。图为莫高窟第45窟西壁龛内彩塑。 敦煌研究院供图 张伟文/摄
盛唐时代,被称为画圣的吴道子把中国人物画艺术推向了高峰。吴道子的大量绘画作品绘于长安和洛阳的寺院,随着这些寺院的湮灭,壁画也就不存在了。敦煌第103窟东壁维摩诘经变中,以劲健的线描,略施淡彩,勾勒出一个气宇轩昂、雄辩滔滔的维摩诘形象;第158窟南、北壁表现涅槃经变中的弟子及各国王子,人物神态生动,线描流畅而遒劲,色彩相对简淡,正是吴道子一派的人物画风格。唐代第39窟、172窟、321窟、320窟等众多洞窟中的壁画飞天形象,表现飞天轻盈的体态,流畅而飘举的衣饰飘带,也体现着“吴带当风”的气韵。从南北朝到宋元时期,敦煌绘画虽然也具有本土的特点,但从艺术发展的大趋势来看,始终受到中原地区绘画发展的强烈影响,中原出现的新画风,总会迅速传到敦煌。因此,敦煌艺术的发展从某种意义上看,就是中国美术史的一个缩影。
莫高窟第220窟东壁,维摩诘经变之方便品(帝王问疾),初唐,壁画具有中原风格。敦煌研究院供图。
敦煌石窟几乎每窟皆有乐舞形象,壁壁尽是曼妙舞姿。难得的图像与相关敦煌文献互为印证,为了解中国古代音乐舞蹈的发展提供了生动翔实的资料。其所表现的音乐内容,展示了一个从早期对印度、西域风格的模仿,到隋唐以后中国民族音乐逐步形成的历史过程。舞蹈也经历了类似的过程,早期舞蹈较多印度、西域及北方游牧民族风格,隋唐在融合基础上题材、类型不断丰富,形成气势恢宏的民族化新风尚,迎来了大唐盛世舞蹈艺术的黄金时代。其中展现的中华民族的文化精神、文化胸怀和文化自信,为我们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提供了丰富的精神支撑。
南壁,双飞天,盛唐。敦煌研究院供图,孙志军/摄
(作者:樊锦诗 敦煌研究院名誉院长、甘肃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