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病防治这场战争,毛泽东是这么打的
既然疫病防治是一场战争,那就必须按打仗的方法认真应对。“用药如用兵,用医如用将。”毛泽东从军事和战略的高度,极富创造性地提出疫病防治每个阶段、每个环节的战略战术和方法举措,展现出卓越的指挥才能。
1958年1月5日,毛泽东同志来到杭州小营巷视察爱国卫生工作。在这里,他亲切地与居民谈心,肯定了杭州的卫生工作,极大地鼓舞了全国人民开展爱国卫生运动的热情。图为毛泽东同志视察小营巷的场景。
第一,在疫情初发时,强调要保持高度警惕,及时公开信息,做好防控准备。
如实公开灾情,是毛泽东的一贯要求。1952年春,华北各地疫病相继发生并蔓延发展,主要是流行性感冒、麻疹、猩红热、白喉等。毛泽东收到疫情报告后立即批示:“周总理:似宜通令全国各地普遍注意疫情,有疫者治疫,无疫者防疫,并将华北防治时疫文件转发各地参考,请酌办。”
1959年6月,广东发生严重水灾。毛泽东得知后马上批示:“广东大雨,要如实公开报道。全国灾情,照样公开报道,唤起人民全力抗争。一点也不要隐瞒。政府救济,人民生产自救,要大力报道提倡。工业方面重大事故灾害,也要报道,讲究对策。”
在灾情面前,毛泽东的战略决断力、实事求是精神、科学严谨态度和为民情怀,令人动容!
第二,在疫情防控上,强调要统筹协调,实行“三者结合”的防治策略,即“党组织,科学家,人民群众,三者结合起来”。
毛泽东历来认为,“把卫生工作看作孤立的一项工作是不对的”,“卫生运动不是一个人的事,要大家来做”。疫病防治更是如此。党组织是领导保证,科学家是关键,人民群众是主力军,把三者有机结合起来,就能打赢疫病防治战。
发挥党组织的领导作用,动员群众广泛参与,是毛泽东始终强调和重视的。发挥科学家尤其是医务工作者的作用,也是他提出的明确要求。“一切卫生医药人员都要振作起来,与党委、群众组成三结合,显示自己的能力”。1956年2月,中国科学院水生动物专家秉志写信提出,用火焚烧的办法对消灭钉螺更有效。毛泽东见信后立即批示卫生部重视此意见,并叮嘱“开会时可邀秉志先生前往参加”。这个故事,使血吸虫防治科学工作者深受鼓舞。
第三,在救治病患时,强调要坚持中医和西医相结合,保障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
1944年元旦刚过,延安周边出现严重的传染病疫情。5月24日,毛泽东在延安大学开学典礼上特意讲了这件事。他说:“近来延安疫病流行,我们共产党在这里管事,就应当看得见,想办法加以解决。”想什么办法呢?只有中医和西医这两种。但在当时,一定程度上存在崇尚西医、相信西医,看不起中医的观念。为了使这两种医生组成“统一战线”,共同防治疫病,毛泽东提出“中西医结合”的倡议。他解释说:“我不懂中医,也不懂西医,不管是中医还是西医,作用都是要治好病。治不好病还有医术问题,不能因为治不好病就不赞成中医或者不赞成西医。能把娃娃养大,把生病的人治好,中医我们奖励,西医我们也奖励。我们提出这样的口号:这两种医生要合作。”他重视发挥中医的作用,认为“中医是在农业与手工业的基础上产生出来的。这是一大笔遗产,必须批判地接受”,“我们中国如果说有东西贡献全世界,我看中医是一项”。中医药在疫病救治中的重要作用,已经得到充分证明。
图为1950年毛泽东同志为第一届全国卫生工作会议的题词:“团结新老中西各部分医药卫生工作人员,组成巩固的统一战线,为开展伟大的人民卫生工作而奋斗。”
第四,在抗灾救灾时,强调要加强社会救济,解决群众的基本生活问题,帮助受灾群众尽快恢复生产。
救灾是疫病防治的重要内容。毛泽东深知人民生活困难,一遇天灾人祸就是难以承受之重,必须“保证不饿死一个人,不冻死一个人”。“此问题解决的好坏,对各方面影响甚大。”所以,在安排救灾时,他总是强调要“认真地进行对于灾民的救济工作”,把保障群众的吃住放在首位,并经常亲自批示调配物资,保证灾区生活供应。
灾后重建是战胜灾害、恢复秩序的根本之策。1949年12月,新中国成立不久,政务院就发出《关于生产救灾的指示》,指出:“生产救灾是关系到几百万人的生死问题,是新民主主义政权在灾区巩固存在的问题,是开展明年大生产运动、建设新中国的关键问题之一,决不可对这个问题采取漠不关心的官僚主义的态度。”在抓生产救灾时,毛泽东尤其关心灾区的税赋负担,强调“征粮必须不超过中央规定的比率,大大减轻民负”。
毛泽东关于防治疫病的战略战术和思想方法,是新中国卫生防疫工作成功经验的科学总结,已经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中得到贯彻和体现。在习近平总书记直接领导和指挥下,,我们举全国之力进行疫情防控,采取一系列前所未有的防控和救治举措,逐步形成一整套更加科学有效的疫情防控体制机制。
实践证明,党中央对疫情形势的判断是准确的,各项工作部署是及时的,采取的举措是有力有效的。防控工作取得的成效,再次彰显了中国共产党领导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显著优势,充分展现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应对复杂局面、处理复杂问题的高超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