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黑龙江省高考历史模拟试题及答案
黑龙江省2020年高考历史模拟试题及答案
(考试时间:60分钟试卷满分:100分)
第Ⅰ卷(选择题共48分)
一、选择题:本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第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左传·襄公二十年》记载,卫献公赐卫大夫免余60邑,免余不肯接受名分外的私邑,推辞说:“惟卿备百邑,臣六十矣。下有上禄,乱也,臣弗敢闻。”这说明
A.中央集权春秋时期初步形成B.“礼崩乐坏”成为普遍现象
C.等级制度仍有一定的约束力D.战国时期仍以贵族政治为主
2.溢号是皇帝死后按照其生平事迹给予的褒贬称号,“溢者,行之迹也,号者,功之表也。”溢号早已有之,秦始皇时一度废止,西汉时又恢复,其后历代相沿。这说明溢号
A.真实反映了君王政治统治B.是削弱君主专制的主要手段
C.旨在对君主行为加以约束D.口的是威慑天下并巩固统一
3.在宋朝,李清照、岳飞、陆游、辛弃疾等创作了大量以忧国、爱民、誓死抗金为主题的词作。
从元代以后,曾经难以登大雅之堂的元杂曲、话本、白话小说为代表的市井文化却得到流传,
并表现出诸多非议理学的倾向。上述材料从侧面反映了
A.文学家对社会动乱的感伤情怀B.理学对宋元社会的影响至深
C.宋元时期兼容开放的学术氛围D.民族关系成为文学表达的主题
4.下表是关于中国印刷术的相关记述。据此能够得出的历史结论是
记述出处
“剑南、两川及淮南道,皆以版印历日鬻于市。每岁司天台未奏颁下新历,其印历已满天下”〔唐〕冯宿《全唐文·禁版印时宪书奏》
“玄奘以回锋纸印普贤像,施于四众,每岁五驮无余”〔后唐〕冯贽《云仙散录》
“镂板刻书,意在流传,然经书史籍,初无版行。而历日字书,通俗浅陋之书,需之者众,故先有雕板”〔民国〕王修《版本述》
A.印刷术推动中外思想文化交流B.政府支持印刷术的技术革新
C.文化传承与创新有赖于印刷术D.雕版印刷术顺应了社会需求
5.元代王祯《农书》记载:“木奴千,无凶年。木奴者,一切树木皆是也,自生自长,不费衣食,不忧水旱,其果木材植等物,可以自用。有余又可以易换诸物,若能多广栽种,不唯无凶年之患,抑亦有久远之利焉。”作者在这里强调广种树木的作用在于
A.能够提高粮食产量,改善百姓生活B.改善生态环境,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C.能够防止自然灾害,解决衣食问题D.比种粮食成本低,经济效益也会更好
6.1917年4月,国务院在复众议院的咨文中表示:“下级审判厅法官所为判决,只须在法律范围以内,纵使误解法令以至判决不当,亦不能遽加以处分……此为绝对之原则。”“绝对之原则”指
A.三权分立B.主权在民C.司法独立D.民主共和
7.1948年初,东北解放区合江省除缴公粮及以粮换盐、换布外,每人尚有余粮六斗至一石。从1946年6月到1948年10月,该地共输送子弟兵六万两千余人到主力兵团,为解放军提供了丰富的兵源。这主要是因为
A.解放战争进入战略决战B.农民积极支持解放战争
C.国民党政权即将被推翻D.土地改革运动顺利进行
8.1988年,我国放开了物价管制,除少数重要商品外,绝大多数商品价格由市场调节。放开后各地物价上涨很快,并最终演化成抢购风潮。这一现象的出现反映了
A.市场经济体制不适合中国B.人民物质需求未得到满足
C.体制转型中矛盾的复杂性D.生产关系调整出现了失误
9.在雅典,任何公民大会通过的法案若与现行法律相悖,或通过的时候不符合法定程序,公民可以在法律通过一年内向法庭提出诉讼,追究法案提出者以及会议主持者的责任,这被称为“违法法案指控”。这一做法表明
A.公民大会地位被破坏B.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C.追责制利于权力制约D.民主制度受到挑战
10.据统计,英国圈地运动高峰时期,在富裕的公共牧场,未圈地区每1000英亩土地需要470个劳力被圈地区则需要1500个劳力;未圈地区公地和荒地每1000英亩需要190个劳力,被圈地区则需要1800个劳力。这反映出
A.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在农村迅速扩展B.圈地运动破坏农业生产力
C.圈地运动造成了工业劳动力的短缺D.农村人口呈持续增长态势
11.在波澜壮阔的启蒙运动中,首当其冲被启蒙思想家推上理性的法庭而受到严厉批判的是宗教神学。之所以如此,主要是因为
A.打破宗教神学精神枷锁是启迪人智慧的前提
B.宗教神学是阻碍社会发展的最大敌人
C.宗教神学是维护君主专制统治的精神工具
D.教会与君主相互勾结共同维护封建统治
12.古罗马曾设置专门法官处理民事纠纷,,罗马法学家的著述和活动也着重于民法方面。罗马法关于经济交往中的契约,如商业贸易、借贷、租赁、财产转让、遗嘱继承等,强调以双方意愿一致为契约基础。这说明,罗马法
A.在法官学者推动下不断革新B.在当时的世界处于先进水平
C.与商品经济的发展状况相适应D.罗马法以保护私有财产为主旨
第II卷(非选择题共52分)
本部分包括必考题和选考题两部分。第13~14题为必考题,每个试题考生都必须作答。第15~17题为选考题,考生根据要求作答。
(一)必考题:共37分。
13.(本题20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中国是大豆的故乡,甲骨文中就有关大豆的记载。先秦时期,大豆栽培主要是在黄河中游地区,“豆饭”是人们的重要食物,《齐民要术》通过总结劳动人民长期的实践经验,认识到大豆对于改良土壤的作用,主张大豆与其他作物轮种。唐宋时期的文献中都有朝廷调集大豆送至南方救灾、备种的记录。大豆的种植推广到江南及岭南……从古至今,各式各样的豆制品是中国人喜爱的食物,提供了人体所需的优质植物蛋白。
1765年,大豆引入北美,最初作为饲料或绿肥。19世纪60年代,豆腐在美国开始被视为健康食品。19世纪末,大豆根瘤的固氨功能被发现,在美国干旱地区推广种植。至1910年,美国已经拥有280多个大豆品种,1931年,福特公司从大豆开发出人造蛋白纤维,大豆成为食品工业、轻工业及医药工业的重要原料。1954年,美国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大豆生产国,种植面积超过一亿亩,大豆在南北美洲都得到广泛种植,美洲的农田和中国人的餐桌发生了紧密联系。
——摘编自刘启振等《“一带一路”视域下栽培大豆的起源和传播》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我国历史上种植利用大豆的特点和作用。(8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大豆在美国广泛种植的原因。(6分)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物种交流的积极意义。(6分)
14.(本题17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马克斯·韦伯认为,资本主义精神指的是一种带有功利主义色彩,以增加资本本身为目的,累积个人资本的责任,并且将积累的资本用于社会再生产而不是个人消费。资本主义精神同时带有资产阶级文化的色彩,个人只要能够在经济制度下以合法途径赚钱,就是擅长于某种天职的表现。韦伯描述的资本主义精神具有理性计算的特征,以严格、小心谨慎且有远见的计算为基础,进而谋求经济上的成功……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崛起。
——摘编自马克斯·韦伯《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
解读材料,提炼出一个观点,并结合世界史的相关史实,加以论述。(要求:写出观点,观点合理、明确,史论结合)
(二)选做题:共15分。请考生从3道历史选考题中每科任选一题作答。如果多做,则每科按所做的第一题计分。
15.[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15分)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1901年,清政府行政制度改革正式拉开帷幕。在中央,裁汰胥吏差役,归并、裁撤部分机构。在地方,裁撤河东河道总督、漕运总督和滇、鄂、粤三省巡抚。同时,创设商部、学部和巡警部等,改总理各国事务衙门为外务部。1906年9月,成立“编制馆”编纂官制,拟在中央设立资政院,司立法之责;裁汰军机处,设十一部,掌行政之事;司法之权则专属法部。守旧势力拼死反对。11月,西太后命令“军机处一切规则,著照旧行”。同时,改组中央各部,凡十一部,1907年7月,清政府谕准改革地方行政制度,将“财政及兵马之事权,悉收回于中央政府”。遭大部分督抚反对而收效甚微。9月,清政府下谕设资政院“以立议院基础”。11月,又令各省筹设咨议局,府州县筹设议事会;1910年,资政院成立。1911年5月,清政府宣布“采取君主立宪之制”,裁汰军机处等旧机构,原十一部调整为十部;组织首届内阁,在13名阁员中,满、蒙贵族占9名,其中皇族5名,被称为皇族内阁。不到半年武昌首义爆发。其后又不到半年,清王室主动下诏退位,清王朝宣告灭亡。
——摘编自陈旭麓著《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末行政制度改革的特点。(8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清末行政制度改革的影响。(7分)
16.[历史——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15分)
材料:1939年5月4日至9月16日,在今呼伦贝尔市新巴尔虎左旗的诺门罕及蒙古人民共和国的哈拉哈河中下游两岸,爆发了日本关东军和苏、蒙军的一场局部战争,史称“诺门罕战争”。这场战争有其深刻的历史根源。1904——1905年的军事较量和苏联三十年代后期的政治气候,使得侵占了中国东北的日本关东军趾高气扬,以海拉尔为大本营,挑起战争。双方投入兵力二十余万人,大炮五百余门,飞机九百余架,死伤六万余人。而骄横不可一世的日本关东军,损耗了54000多兵员和大量重武器,结果惨遭失败,被迫改变其“北进计划”,停战讲和。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日本发动诺门罕战争的具体原因。(8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诺门罕战争对苏联卫国战争和中国抗战的积极影响。(7分)
17.[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15分)
材料:吕思勉(1884年——1957年)是中国著名历史学家,他学贯中西,治史严谨,一生著述宏富,其中最为突出的成就是他在中国通史学科建设上的开创性贡献。1923年出版的《白话本国史》,采用白话文撰写的方式,叙述了上起远古时代,下迄1922年的中国历史。吕思勉认为其书独特之处在于:“颇有用新方法整理旧国故的精神……现在读史,自然和从前眼光不同,总得在社会进化方面着想。”1940年出版的《吕著中国通史》,适应了抗日战争时期上海成为“孤岛”时大学教学的需要。吕思勉说“颇希望读了的人对于中国历史上重要文化现象,略有所知,因而知现状的所以然,对于前途可以预知推测,因而对于我们的行为可以有所启示。”《吕著中国通史》分上下两册,上册分门别类地叙述中国文化史,下册按时间顺序叙述中国政治史,其创新之处在于吸收编年体、纪事本末体和典志体的优点而成功糅合于一体,使读者既能对社会文化现象有一个全面的了解,又能把握历史发展的大势。
——摘编自刘永祥《吕思勉与历史编纂的新探索》等
(1)根据材料,概括吕思勉通史著作编撰的特点。(8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吕思勉通史著作编撰风格形成的原因。(7分)
参考答案
1.C2.C3.B4.D5.B6.C7.D8.C9.C10.A11.A12.C
13.(1)特点:我国人民最早培育、驯化:.种植范围从中原推广到南方;开发出各种豆制品:农书对劳动人民实践经验的总结与推广;政府推动。
作用:民众重要的食物来源;使中国人的食物结构合理化;推动了中国农业的发展;备荒物资。(每项,答出其中两项即可得满分,本小题总分不得超过
(2)原因:世界各地的联系加强,世界市场的推动;大豆是一种优良作物品种,适宜种植;科学技术进步,大豆的用途得到广泛开发。
(3)意义:物种交流是世界文明交流的重要方式;促进了人类文明的发展;有助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
14.示例一:观点:近代西方资本主义的崛起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论述:新航路开辟后,资本原始积累加速。工业革命使西方国家的经济发展产生了质的变化,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经济发展得益于科技的发展,这进一步加快了西方资本主义的崛起。17—19世纪西方国家先后确立了资本主义政治制度,保障了人民的民主权利,为资本主义的崛起奠定了制度基础。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和启蒙运动等激发了人的积极性、主动性,这也刺激了资本主义的发展。因此近代西方资本主义的崛起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示例二:观点:近代西方的资产阶级思想运动促进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论述:14世纪兴起的文艺复兴运动关注现实社会,关注人的生活,把人们的视野从宗教生活层面拉回人间,使人们积极追求现世的幸福。16世纪兴起的宗教改革,特别是加尔文派提倡先定论,鼓励人们努力奋斗,实现发财致富,这些主张有利于促进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17—18世纪的启蒙运动,主张理性思考,否定专制制度,这些都为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理论支撑,有利于资本主义政治、经济的发展。
15.(1)改革道路曲折渐进;立新与守旧并存;中央与地方并行;地方成效不大;仿行西方体制;加强满洲贵族集团。
(2)壮大了改革派力量;加剧了社会矛盾;客观上加速了清王朝的灭亡;促进了中国政治体制的近代化。
16.(1)原因:日俄战争,俄国战败;苏联的“肃反”运动(或大清洗);德日结成法西斯轴心国;北进计划,侵略苏联。
(2)影响:苏联:避免了两线作战,保证了卫国战争的胜利;中国:牵制了日寇的军事力量,客观上支援了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
17.(1)揭示历史发展大势;反映社会生活全貌;注重探究因果;注重汲取传统历史编纂方法,史书体例有所创新;受进化论思想的影响;采用白话文撰写的方式等。
(2)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社会现实;新文化运动的影响;个人学识渊博,学贯中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