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耐庵、罗贯中、吴承恩,你们这帮路痴
我有一次跟妻子聊天,说起最想穿回哪个时代,她说她最想的还是穿回乾隆早年间,去问曹雪芹后四十回手稿在哪儿,写的啥。我呢,我肯定得跟着老婆啊,不过我想问曹公的问题,可能会更复杂、更无厘头:您把《石头记》弄成不知何时不知何地的架空小说,是不是吸取了其他三部古典名著的教训,怕后人骂你路痴?曹公估计只知道“四大奇书”,没关系,《金瓶梅》好像也没什么地理问题,其他三部,《水浒传》《三国演义》《西游记》那都是问题大大的。你可能会很疑惑:这是文学名著哎,地理问题重要吗?咳,曹公学究天人,才不会像你这么肤浅。
这不能怪你。我在搜寻晚清资料时,经常能碰到中西方不同时代的地图。中国古代大部分的地理图,具有很强的写意性,如果一个地理学得不太好的人,穿越回古代,凭印象画出的地图,就是那个样子,比例尺相对方位什么的几乎谈不上,而且画什么不画什么,也有很强的价值感。比如那么多府志县志里的城区图,都只有政治与文化、宗教建筑,你要想知道菜市在哪里,牲畜在哪里买卖,家具该去哪里做……这些只保存在野史笔记与故老相传中。
回想我们小时候看书,在地理问题上真是囫囵吞枣,习焉不察。谁想过过五关斩六将走的路是不是最短路程?谁想过唐僧西行走的是新藏线、青藏线、川藏线,还是滇藏线?谁想过宋江在江西题反诗,戴宗送文书上河南,为什么会经过山东的梁山?我们都老老实实的,作者怎么设定,我们就怎么接受。幸好,总是会有人脑洞大开。他们不去讨论四大名著的艺术价值,不去研究写作时代与人物背景,不去纠结文学史地位与小说技巧,他们认死了“地理”这个问题,一锄锄深挖细掘,史料传说实地考察,一起上阵,用一个个细细分析的问题无比雄辩地证明了:施耐庵、罗贯中、吴承恩,你们这帮路痴!
这些伟大的小说家,为什么会成为路痴,我想又得归罪于中国薄弱的地理传统。我相信,施耐庵、罗贯中、吴承恩跟当时的万千出色的读书人一样,从经典中获知了无数的名城名胜,说起它们的得名渊源,治所变迁,甚至风土习俗,都能头头是道,侃侃而谈。但你要他们搞清它们的地理位置,尤其是在大中国的范围内的相对定位,他上哪儿去了解呢?没有精确的地图哇。施、罗二人,据说都参加过元末明初的战事,对经战过的地方,定不陌生,可是你要他连河南江西、四川云南,,都能搞清楚,这就是强人所难了。至于曹雪芹公,虽然他架空了小说,我们没法指责他路痴,但是就在曹公自己设定的那个世界里,关于地理,仍然有很多大有趣味的细节,可资品味与辨析,甚至争议。
如果你對我说的这些感兴趣,你一定会喜欢看傅斯鸿写的《寻路四大名著》。看完之后,再有人跟你谈四大名著,那得开个新话题了,不要再谈“赵子龙排第三有没有受委屈”“宋江是不是投降派”了,你要问“据说高老庄在云南”“曹操不走华容道行不行”,如果你哪天运气好真穿回明朝清朝,就可以去当面数落施耐庵、罗贯中、吴承恩:你们这帮路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