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护女孩,从别逼她结婚开始
最近,#家暴# #杀妻# 等话题引爆互联网,“恐婚”的言论再次被热议。
婚姻这座围城内外,女性始终处于弱势地位,不结婚,也无法真正起到解决问题的效果。
以色列导演希拉·梅达利亚、Shosh Shlam等执导,历时4年拍摄完成的纪录片《剩女》(又称《中国剩女》)关注了这个话题。
四五年前起意拍摄的作品,到今天依旧不过时。评论区里,感同身受者大有人在。
这是创作者的幸事,却也是我们的不幸。
“剩女”一词,在2007年被列入《中国语言生活状况报告(2006)》的171个汉语新词中。
《剩女》一片中,三个受访者的年龄分别是34、28、30+。在世俗的眼光中,除了最后一位在一年内光速完婚生子,其他两位在人生大事的进程上显然已经落后。
其中,律师邱华梅(音)身上,几乎集中了所有单身女性可能遇到的困难。
在婚介所眼中,邱华梅不够美、年纪大、不愿意生育,就是有原罪的。而她所有的择偶条件,都因为她自身的水准“过低”而“站不住脚”,哪怕她已经是一位相对成功的律师。
贬低女性客户的价值,是不少婚介所首先要做的事。/纪录片《剩女》
她对另一半的要求,甚至没有包括任何物质条件,仅仅只是“受过良好教育,尊重女性,愿意承担家务”。
即便如此,也被红娘一句一句驳了回去,最终得出“选择婚姻就不可以选择不生孩子”的结论。
或许在急于提高婚配转化率的机构眼中,大龄单身女性就是打折销售的物品,只要选择了婚姻,就不配拥有任何生而为人的尊严。
婚姻法,是打离婚官司用的。/纪录片《剩女》
来自父母乃至家族的既有观念,也让她遭受到无时无刻的精神打压。
她的姐妹怂恿孩子喊她“光棍姨”,母亲觉得她找对象过于挑剔,父亲甚至将婚姻法的存在理解为每个人必须结婚的法律依据。
一旦邱华梅据理力争,他们就搬出那套亲情绑架论,,说自己养育她、支持她读书的辛苦,说家人因她不结婚所遭受的舆论压力,最后再上一通糖衣炮弹,柔声细语地表示这都是为了她将来的人生考虑。
这样一套组合拳下来,即便是高知如律师,也止不住地抹泪。
这样的眼泪,多少中国女孩曾流过。/纪录片《剩女》
邱华梅不是没有努力过。和许多大龄青年一样,她也曾去相亲联谊,但始终没有遇到合适的对象。
对方要么不愿意恋爱,要么嫌弃她的出身,要么口口声声说自己“不是大男子主义”,但还掩饰不住对家庭话语权的独占欲。
连去相亲角观望,都要被男方的长辈揶揄“律师太厉害”,被对方明晃晃的拒绝态度伤了自尊。
新周刊
ID:new-weekly
《够了,别再拿杀妻案恐吓女性》
拼多多、唯品会、爱库存,为什么可以一年四季打折?为什么可以有全网最低价?相信许多人都有过这样的疑问。实际上,不少电商都是库存服装最后的机会。
在新周刊公众号内回复“滞销”可查看
《别的火锅要钱,自热火锅要命》
众所周知,自热食品并不是什么新鲜东西,市场上早已有之,但一直不温不火。在自热火锅出现之前,自热食品行业的想象力有些匮乏,人们花比泡面贵几倍的钱,吃一盒黏答答、软绵绵、连香味都不如泡面的菜和米饭,性价比非常低。
《这个最没存在感的省会,早就悄悄赚翻了》
新周刊
ID:new-weekly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