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款预定,我太吃彭于晏这一套了
不止他们……
Sir想到的,是现实里更多的“我们”。
要多努力,才够得着真相的微光。
要多挣扎,才能被光照亮。
这是一部好剧的余震。
Sir始终认为,好剧不一定要临摹现实,它可以天马行空,夸张变形。
但。
它一定能揪出那头房间里的大象。
像今天这部。
看到最后,它不仅揪出“大象”。
更揪出那个藏在暗处的“你”。
故事源于一张毕业照。
注意右下角。
冷不丁坐着一个人,没有脸,没有手……
别怕,Sir今天不是聊恐怖片。
他是谁?
不知道。
但到处都有“他”的身影。
学校里,大街边,写字楼里,荒野郊外……
孤零零的。
哪怕“他”的动作幅度再大,依然,没人看见。
也许他有实体,只是在别人眼里,消失了。
这些人和你我一样,平平无奇。
你的班上也有吧。
不爱出头,不爱说话,成绩一般,甚至没出过什么糗……
越回想越多?
不奇怪。
世界上这类人占40%-60%。
光美国就有1500万,这些模糊面孔背后分享着同一个名词——
社恐。
学名叫社交焦虑障碍,美国学者总结道:
个体因为面对可能会被他人审视的情况,产生显著的害怕与焦虑,害怕自己言行会导致负面评价,主动回避社交情况,努力忍受社交带来的焦虑,并因此感到极度痛苦。
有点绕?没关系。
《脱口秀大会3》冠军王勉提供过接地气的描述:
够形象,够真实。
对社恐来说,职场是地狱。
55秒的语音袭击,开会发言,同事交流……
统统要命。
听起来很压抑?
不妨了解一下,社恐开心的瞬间:
不用面对面交流工作啦!
终于可以宅家一天啦!
哈哈。
别替他们可怜。
把“恐”字拿掉,他跟其他人无异。
安安静静,也可以很迷人。
穿上衬衫,,学会弹吉他。
但他还是喜欢在角落里呆着,一个人演奏。
真是一个人?
不一定吧。
他们也想跟人交流,也想表达。
可一肚子情话不敢说,只好把爱融入旋律里。
让社恐示爱,惊恐程度好比拿着绳子逼他自尽。
来电瞬间,哪顾得上组织什么土味情话。
只剩整个人僵住。
唉。
果然还是不行啊。
于是,他们又回到那个最习惯的状态——
自己和自己说话。
嗐。
有趣多了。
没对象?
我可以自己脑补啊,要多甜有多甜,要多秀有多秀。
△ 《最终幻想女孩》
看身边人一双一对的,羡慕?
不需要。
他们肯定也会吵架,也会有矛盾。
我岁月静好,默默期许一段完美爱情也不错嘛。
总会等到的。
看不惯同事。
又不想撕破脸?
我可以自己扎小人,在厕所关起来偷偷下“降头”啊。
微信响了。
又是各种不太熟的老同学、老同事聚会。
看他们玩很嗨?
我自己在家,耳机一戴,手机一丢。
也很爽。
Sir说的就是你。
我们也许还不到真正被定义为“社恐”的程度。
或多或少,我们都经历过社恐时刻。
甚至。
种种迹象表面,社会正迈入一个“社恐时代”。
眼下,“反社交”潮流呼之欲出。
朋友圈3天可见,微博有绿洲版;
以前想找人约饭,现在对着直播下饭也挺香。
不是我们不想社交了。
而是我们印象中的“社交”,变得畸形
人与人真正的交联,在不断稀释。
交朋友,像看简历。
交男友,像买股票。
像是前两天上热搜的“上海名媛群”事件。
不断有人在后台问Sir怎么看。
坦白说,Sir觉得这只是当下某种魔幻错位的一角。
如果它是真的。
当身份和炫耀成为社交必备品时,多少人会被劝退?
如果它是假的?
更可怕。
当媒体需要虚构一批面目可憎的社交投机者,去取悦被现实压得喘不过气的普通人时,岂不是又一次对怀揣真心的人的冷眼嘲笑。
长此以往。
“消失”,将成为越来越多人的选择。
果然。
更多“隐形人”在我们身边出现。
他们全身心地投入自己的工作,日复一日。
别人呢?
没看一眼。
他们独自享受着自己的挥汗如雨。
结果呢?
欣赏他的,只有自己。
我刚往歪脖树上一搭绳子。 一大妈站在游客参观区就喊: 小伙子,你还年轻啊! 这时候杨毅的内心是崩溃的。 引自《科学大观园 2019年17期》 李喆
说出来可能一笑而过。
但这样不起眼的鄙夷,正在生活中蚕食着每一个人,甚至家庭。
对,偏见也是“隐形”的。
电影《入殓师》。
主角小林一开始不想干这行,为养家糊口,不得不做。
他只跟妻子说,投身婚丧行业。
现场,忍受着极度不适。
真不怪小林。
跟尸体打交道,在哪都不算个好职业。
尤其在传统观念扎根的东亚国家。
“死者为大”。
尽管“一条龙”服务周到,但“死”依然触动国人敏感的神经。
自从步入这个行业,每逢相亲,谈及自己的职业时,对方多会闻言色变。司丽霞告诉记者,今年春节相亲时,对方直接提出让她换工作,哪怕赋闲在家。这样的事情已不是第一次,10年多来,因为入殓师这一职业,司丽霞的相亲均以失败告终。 引自 中国新闻网 《33岁女入殓师日日陪伴逝者 入行10年多常被催婚》
电影一个细节恰恰反映偏见的隐蔽性。
小林开始慢慢接受这份工作。
细致擦拭死者身体,为他们化妆,怀着对尸体的敬意。
妻子在一旁陪着。
但你看她表情:
开心吗?欣慰吗?
有点勉强吧。
更多,是拼命也掩饰不住的慌张和大喘气。
生理抵触可能是一部分。
Sir也相信,她真心为丈夫高兴,看他把一份养家糊口的工作,发展成怀揣信念的职业。
这更令她忌惮。
一旦成定局,丈夫注定将面对成倍的冷眼。
他不觉得,但她能看到。
就像她曾经告诫过的那样:
类似职业很多很多。
它在每一个希望活出真实自己的人身边,又放下一个框。
职业不高端,不体面。
职业靠体力,没前途。
……
他们告诉你——
你可以选择这些职业。
然后我们选择漠视你。
于是。
越来越多人在自己的“眼里”消失。
因为妥协,是最安全的出路。
这些“隐形人”到底是谁?
揭晓答案前。
Sir想引用片子里隐形人的第一段独白:
嗨,你看得到我吗? 不,你看不到我 因为,我只是一个普通人 适合消失在任何人面前 我想要的,只是被人看见 但只是努力,人们是看不见我的 要非常非常努力,才可能,被看见一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