娄艺潇说得对,演员被贴标签是好事
演完《三十而已》中王漫妮那段餐厅名场面后,娄艺潇说的一段话让人印象深刻。她说:「很多人问我来这个节目,是不是为了撕掉之前经典角色的那个标签。但我的理解是,我并不想撕去它,因为演员有个角色能让大家记住、深入人心,是我作为演员很值得荣幸的一件事情。」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标签似乎都成为了贬义词,我们用它来形容限制,标定某种不变。当说起某位演员有标签的时候,有时候似乎就直接等于某种批评。它指向的,是作为创作者的演员被限定在某种类型角色里的困境。但娄艺潇说的话,让我们意识到了,这其实是一种偏见。对标签的负面评价,让我们忽略了一点,标签对于一位演员来说,其实是一件幸福的事情,甚至于说,是可遇而不可求的。标签直接和角色绑定,当我们提到标签,往往指向演员饰演的某一个或者某一类角色。换句话说,这其实意味着演员通过角色被认可。就好像赵薇永远有小燕子的标签,这种标签一直伴随她走到现在,但也没有限制住她的导演身份。又或者是娄艺潇始终拥有胡一菲的标签,王莎莎因为《武林外传》的莫小贝,也让情景喜剧、谐星成为了自己的标签。标签,首先意味着一种肯定,更是演员和角色之间的相互成就。就拿张月饰演的林有有作为例子,这样的第三者角色,在剧中是很不讨好的,又是纯功能性的配角。但是在张月的诠释下,林有有变成了《三十而已》里和几位主角一起被全民讨论的大热角色,在《演员请就位》第二季第一期市场初评级时,她也因为演技与流量的双重加持,拿到了最高的S级。刚出道不久的她,就能遇到这样的角色,不能不说是一种幸运。但另一方面的现实是,并不是每一个演员,都能遇到这样的角色。就算遇到了一个,也很难连续地拥有同类的标签。王莎莎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在《武林外传》之后,她几乎再没有什么角色能被人记住,就算是同类型的喜剧角色也没有。所以尔冬升会说:「你们这些年都拍了些什么啊。」当看到娄艺潇说有标签很荣幸,再对照这一期节目里的其他演员,就能发现一个我们此前可能忽略了的事实。对于演员来说,比拥有标签、被标签限制更残酷的,是没有标签。因为那对于需要在银幕上通过角色被人看到的演员来说,没有标签直接等于被忽视,甚至近乎隐形。孙千出道四年了,也演了不少作品,但几乎没有什么角色能被观众记住,她自己也说自己就是「小透明」,选角色的时候,因为市场评级排名在女生里最低,到最后一个才选角色,也让她自己特别没有信心。孙阳虽然演过《过春天》,在里面也有不俗的表现,那场缠手机的戏让人记住这个走水少年。但只要没看过电影,绝大多数观众根本就不知道他是谁。这也是许多演员面临的困境,他们不一定没演过好角色,但让一次好表演超越作品的语境,做到出圈,成为标签,还是一个「质变」的过程。李智楠和曹骏则可被视为没能将好角色转化成出圈标签的另一类代表。李智楠年少成名,《十八岁的天空》让他成为内地初代偶像剧男主角,但在这以后,一方面是内地偶像剧并没有成体系发展,他也就没能强化这个标签。另一方面,也像他自己说的那样,这些年也试过当歌手,但不管是其他的演艺事业还是继续做演员这件事,都没能让他在自己身上贴上其他标签或者强化这种标签。童星出身的曹骏,大家倒是很熟悉,但是说起他的时候,想到的还是他童星时代的作品,比如《宝莲灯》。童星这种比较特殊的标签,不像某种类型角色那样具有延续性,当走出少年时代之后,反而会把演员「钉死」在过去。讲到这里,你其实也就会发现,演员,是需要为自己身上的标签付出代价的。就像一开始说的那样,作为演员,有标签是件幸福的事情,他们享受标签给自己带来的知名度和红利,成为被看到的人,因此拿到更多更好的角色。但这个世界上所有的东西都是被标好了价格的。演员享受标签,也要为标签的红利付出代价。当因为标签而走红的那一刻,演员就和标签绑定在了一起。当一个角色被演员诠释得好,从好角色跃升到标签的时候,演员必然会受到这种标签的限制。一个最直接的体现是,在短期内,就会有大量的同类剧本找过来。就好像张雨绮说的那样,《美人鱼》之后,找她的都是类似的性感花瓶角色。有素锦作为标签的黄梦莹也是类似的案例,在素锦之后,都是坏女人的剧本找她,甚至还有借题发挥的人,说她的长相不是主角脸,演不了女一号。另一方面,当演员诠释了一个经典角色,并把这个角色变成自己的标签的时候,,这个角色就很难再被别的演员重新诠释,观众心中的这个角色,就只能是先入为主这个人。这一期里的《梅兰芳》就是很好的参照,在温峥嵘和黄梦莹演之前,我们几乎不会觉得这是一个能被重新饰演的片段,因为陈红的福芝芳和章子怡的孟小冬实在是太经典、太标签了。但最终四位导演全票投给《梅兰芳》组,温峥嵘拿到S卡也证明,好演员,是能够撕去上一个演员贴在这个角色身上的标签的。最优秀的那种演员,甚至能给自己贴上一个又一个新的标签。《演员请就位》第二季这档节目设置了一个市场评级,映射的是残酷的现实。标签由演员制造,但同时也是观众和市场大浪淘沙筛选后的结果。市场以它的流水线生产、批量制造着无数的标签化产品:仙侠、古偶、青春、悬疑、家庭,方便观众快速定位找到自己喜欢的那些作品和角色。这里当然有快餐消费和批量制造的弊端,观众们会最终挑选出那些年度热门,最终标定那些标签,但在这一切发生之前,标签的诞生还是要靠演员。换个角度看,这其实也是《演员请就位》第二季这档节目,想要对抗那些流量决定论、类型限制论等常见但又偏颇的市场评级规则。作为最前端的创作者,他们必须在一开始就进入到这个标签的系统中去,换句话说,也就是出演那些有一定类型倾向的作品。但在这个同时,他们必须用自己的演绎,赋予这些标签灵魂,让那些角色,和自己的名字绑定在一起,标签才能从平面的文字,变成鲜活的、立体的人物。更重要的是,好的演员,还要有能力给自己贴上一个又一个的标签。就像娄艺潇说的那样,来这个节目是想通过自己的努力,给自己贴上更多的标签。比如赵薇就有「小燕子」、「李红琴」、「女导演」等多个标签。从来都是演翩翩少爷的张铭恩,居然也能有扮女装,演旦角的机会。大家心目中很长时间以来都是可爱、古灵精怪路线的黄奕,也能演《风月》里如意这种层次丰富的角色。辣目洋子是喜剧演员,是谐星,但现在也因为演了《小偷家族》,可以不再被喜剧限制,成为尔冬升口中「能拿影后」的演员。温峥嵘有过那么多经典角色,也还是能挑战福芝芳,说实话,我还真的挺想看她演男角的。拿掉标签的限制,需要演员自己,也需要一个发声者,一个平台。但现实是,影视项目的制作周期长,角色又有一对一的限制性,演员一旦错过某个角色,可能很长一段时间内都很难再有贴上新标签机会。改编经典剧目,是一种重写,更是把那些已经和某些演员锁死的角色「解锁」,让更多的演员,能够接触到这些角色,也有机会,以这些经典角色给自己贴上新标签。有标签,从来不是问题,甚至于说,有标签这件事,对于演员,应是本份。衡量好演员的标准不唯一,其中的一种标准,或许是这位演员能给自己贴上多少标签。做演员,就是要做集邮爱好者。标签,就是那每张都不一样的邮票。合作邮箱:irisfilm@qq.com
微信:hongmomgs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bnn6.com/view-101418-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