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星照耀中国人物分析 结合具体情节(3)
本篇记述了斯诺去甘肃边境和前线时的所见所闻。 一开始文章记述了他陪年轻的共产党员胡金魁与农民谈话的经历:一开始大家对红军有些抱怨, 比如粮食征收太多等, 但一旦跟白军相比, 农民们又纷纷记起了红军的好来, 包括红军是免税的, 买东西也给钱, 这些都是白军做不到的。接下来, 斯诺记述了很多关于苏区工业的内容, 包括苏区在非常困难的情况 下如何发展工业,包括手工业、油井等等。最后,文章描写了普通工人丰富多彩的生活,包 括篮球赛、免费医疗、社会保险、读书写字、唱歌等等,并将其与中国其他地方的工人生活 做了对比。最后总结为一句话:他们即使缺乏社会主义工业的物, 却有社会主义工业的精神!
第八篇 同红军在一起
“真正的”红军
彭德怀印象
【人物形象】彭德怀:他是个率直爽朗、愉快爱笑、富有才智、善于驰骋,吃苦耐劳、精力过人、爱惜部下、善于作战的红军领导。
为什么当红军
【人物形象】彭德怀:有强烈的反抗意识、坚强不屈、热爱学习、关心时局。游击战术、红军战士的生活
政治课
【人物形象】刘晓:思想最一本正经,工作最刻苦努力的青年之一。态度极其温和谦恭、彬彬有礼。对共产主义有一种宗教式狂热的纯粹感情。
【艺术特色】本章节直接引用了战士们的回答,更显示出了其报道的真实性。
本篇记述了斯诺到达红军一方面军总部后了解到的红军的各种情况。一开始, 他叙述了他了解的红军的基本状况:百分之六十到七十的士兵是有文化的, 约有三分之一以前是国民党军人,有许多是各种军官学校毕业的, 包括黄埔军校; 红军对妇女持尊重态度、群众对红军的道德有很好的评价, 军官伤亡率很高, 他们都跟士兵并肩作战, 军官与士兵吃穿基本一致等等。接下来,斯诺记述了他对彭德怀将军的印象,包括他的生平,他直截了当的作风, 还有他迟睡早起、喜欢孩子、关心同志、如何阅读共产主义的读物、如何参加党的工作、对 游击战如何高度重视等等。 最后本篇记述了他对红军生活的了解:他们坚忍卓绝、饮食简单、按时作息、列宁室的作用、如何上政治课等等。
第九篇 同红军在一起
红色窑工徐海东
【人物形象】徐海东:大胆无畏,强烈反抗精神、善良真诚。
中国的阶级斗争、四大马、穆斯林和马克思主义者
本篇一开始记述了徐海东的生平, 包括其早年的经历、 他的强烈的阶级意识及其产生原因(徐家被国民党杀死了六十六人) ,他如何参加共产党、他如何看到国民党军队对原苏区 犯下的残忍罪行等等。
接下来, 斯诺记述了西北马家 (马鸿逵、 马鸿宾、 马步芳、马步青) 对西北政治的影响, 包括各种苛捐杂税、 征兵政策等等, 以及西北回民的历史和现况, 包括深重的汉回矛盾等等, 还有红军对回民的争取和策反, 包括如何发布针对回民的政治纲领、如何创立中国回民红军的核心, 如何在尊重宗教的情况下发动回民革命、如何枪决一个冒充共产党征税的国民党税 务官员等等。
第十篇 战争与和平
再谈马、红小鬼
【人物形象】红小鬼:精神极好、愉快乐观、耐心、勤劳、聪明、努力学习、寄托着中国的将来。 【艺术特色】斯诺讲述“红小鬼”向季邦的故事非常幽默风趣,体现了其真实而生动 的叙述特点。
实践中的统一战线、关于朱德
【人物形象】朱德:沉默谦虚,爱惜部下,天性极端温和,说话朴实、喜欢运动和 读书的红军将领。
本篇开始记述了有关红军骑兵的一些事情, 接下来是一些与红军小战士有关的事迹, 包 括一位红军小战士如何参加红军、 红军如何帮助他们家人, 少先队员的英勇事迹, 他们的精神状态等等。 接下来斯诺记述了他了解到的红军如何实践统一战线的情况。最后, 文章重点叙述了朱德同志的事迹, 包括他对红军的杰出领导、他夫人的情况、他对部下的爱护、天性极端温和又十分负责任、喜欢读书, 然后是朱德的一些早年经历以及如何参加革命工作, 以及他与毛泽东的合作:朱、毛的联合不是相互竞争的,而是相辅相成的。他没有任何政治野心,他能接受命令,因此也能发布命令。
第十一篇 回到保安
路上的邂逅、保安的生活
【人物形象】蔡树藩:独臂将军,很有趣、很可爱、很英俊的青年,头脑机灵,容易冲动, 善于辞令,妙趣横生。
俄国的影响、中国共产主义运动和共产国际、那个外国智囊团、别了,红色中国
本篇开始记述了养马老人的故事, 他年纪很大了但还坚决要求参加红军, 认为为红军做 事值得干。 接下来记述了一位基督徒士兵的故事, 顺带介绍了一些红军的宗教政策, 然后写了一个围歼民团的故事。 此后, 斯诺写了他回到保安的一些生活趣事, 包括打牌、饮食等等。然后,斯诺开始记述俄罗斯(苏联)对红军的影响,共产国际对红军的影响,基本点是共产 国际的领导是中共获得了很大好处,但遇到的一些严重挫折也与共产国际有关,包括 1927年的挫折、对拥护革命的 19路军的处置,第五次反围剿的战术防御计划等等。最后,斯诺 记述了他最后一次访问毛泽东的情况(关于联合抗日、关于建立民主政府等等) ,以及他是 如何依依不舍地告别了红色中国的。
第十二篇 又是白色世界(西安事变 1936年 12月 12日)
兵变前奏
张学良带领的东北军与杨虎城带领的西北军不愿与红军开战,私底下和红军达成休战协议。蒋介石不顾国内联合抗日的强烈呼声, 无视日本帝国主义对中国进犯的现实, 坚持要对西北红军进行第六次围剿计划。 张学良在12月 11日晚上十点召开了东北军和西北军的师以上将领联席会议,决定发动兵变,逮捕蒋介石和他的僚属。
总司令被捕
蒋介石在临潼被捕, 成了张学良和杨虎城的阶下囚。东北军和西北军的 “救国要求”及与红军联合抗日宣传遭到了国民党的新闻封锁。与此同时, 由国民党制造的不实谣言却在国内外疯传。但很快,谣言不攻自破,公众逐渐了解到真实情况。在蒋介石被俘的消息传来后,南 京就开始了争夺政权的阴谋活动。 同时, 总司令在被俘以后不久就开始认识到, 他的最大 “叛 徒” 也许不在西安, 而是在南京。 于是蒋介石立即开始以十分精明和现实的方式考虑这个问 题。
蒋、张和共产党
苏维埃政府和共产党在听到事变的消息后立即召开了联席会议, 支持张学良的八点纲领和参加联合抗日军事委员会。在十二月十七日到二十五日之间,蒋介石、张学良、杨虎城、共产 党举行了频繁的会谈。 共产党力主和平解决释放蒋介石, 甚至还主张让他回到南京去担任领 导, 这样实现抗日民族阵线才有希望。 在会谈后, 蒋介石亲自保证不再打内战, 并达成协议, 联合抗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