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细数当年大家列出的“罪状”,Sir觉着它一点不冤枉。
剧中的特效已经不能用5毛来形容了,而是极具精神污染的攻击力。喜剧效果,有很大一部分都来自五毛特效,看到这样的特效,谁又能忍住不笑呢?
动作戏,更是全面崩坏,以至于每次傻妞发动攻击时,Sir总觉得这部剧不应该叫《魔幻手机》,而应该叫《魔幻陀螺》。
至于在大街上光明正大使用法术、超能力这样不合理的情节,只能用围观群众都没脑子来解释。而如今打开豆瓣上齐刷刷的五星评论,问题都不再是问题,全是任性的“童年,所以五星”。
要说当年《魔幻手机》的超高收视率,那绝对大都是青少年观众顶上去的。他们不会在乎情节合不合理,特效和制作渣不渣,只要故事精彩好看,演员好看。只是当年,能上网打分评价的,并不是这些在电视机前为《魔幻手机》疯狂的孩子们。特别是在当年还挺小众和文艺的豆瓣,这部看上去粗糙,各种元素杂糅的剧,直接一星走好不送。但随着当年那帮痴迷《魔幻手机》的孩子们长大,也会去豆瓣打分了。其实很多普通观众并不记得《魔幻手机》的具体情节,也没空重温。就只是记得当年看剧的快乐和泪水,小时候觉得好看,那就足够五星。
还有,发泄对曾经上一辈人剥夺话语权的不满,捍卫自己被贬低的童年。打完五星,想起爸妈当年说着“这什么乱七八糟的”顺便抢走遥控器的样子,一口多年未出的恶气,总算出了。毕竟,现在豆瓣上也有不少人在为《喜羊羊》平反了,相信几年后《熊出没》也会迎来这老泪纵横的时刻。
如今的豆瓣国产剧区,比起剧评平台,更像是一个热烈的公众舆论场。
他们用现在的流行文化来解读十几年前的电视剧,有趣的是,很多点倒格外符合语境。对比现今全民科幻热,2008年《三体》也才刚刚出版,科幻似乎是小孩子们的专属,如《快乐星球》之流,但《魔幻手机》显然不只是给小孩子看的。不仅有小千和傻妞的人机恋,还有女总裁跟猪八戒的人神恋,什么霸道甜宠啦、狗血绿帽啦、虐心BE啦,要啥啥没有啊。
那么多人物,那么多关系,那么多故事线,居然没搞乱,而且每个角色都很有特点。特别是复杂的时间穿越,什么蝴蝶效应、祖父悖论等问题全都圆得清清楚楚。
△ 牛逼网友@高中三年三年整理的穿越时间线,已经眼花
十二年过去,《魔幻手机》,已经被当年的小朋友捧上了中国科幻剧先驱的宝座。
你说它荒诞、沙雕、放飞?
其实它对应的何尝又不是现实感——
一种科技极速膨胀的晕眩感。
虽然今天,人手一部手机是常态,没有手机寸步难行,手机已经成了人类“人机进化”的延伸器官。
但在当年,移动通讯的普及程度还是快到让人惊讶。
在90年代末,大哥大仍然是大老板的身份象征,,但不到十年间,手机“飞入寻常百姓家”,就连农民工都起码有一台“小灵通”。
贾樟柯曾经分享过一个令他惊讶的观察,当今社会上人人都有手机了。
他在《三峡好人》中,就把这一点当成了强烈的时代符号。
你现在回头看,《三峡好人》难道不也充满了科幻感?
天空中飞过的UFO,像火箭一样突然发射的烂尾楼……
这样的科幻同样无比现实。
你看主角的表情——
空洞,麻木。
是不是像极了,在社会快速转型期中,中国人的无所适从。
而《魔幻手机》脑洞炸裂的科幻设定,既是对手机联通一切的超前想象,也是对当时仍鲜活的,反权威的网络文化的回应。
与《魔幻手机》拥有相同境遇的,还有2000年拍的《西游记后传》。
这部曾经红遍大江南北却遍体鳞伤的电视剧,一路从豆瓣3.9分爬到了如今的7.8分。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bnn6.com/view-104239-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