拜托他多「毁」几个顶流(2)
可想而知,如果没有桑特,River不会留下他最具影史烙印的作品,以及他隐秘的、性感的、新锐的存在方式。冷峻沉默的特工伯恩,一肚子坏水的青年雷普利,沉稳木讷的父亲或儿子……马特都演过,在最近几年没有桑特的日子里,,他还去火星上种土豆(《火星救援》),依然呆萌。
你见过卡西·阿弗莱克在《海边的曼彻斯特》里那种无边绝望的丧?
她运气很好,为她挖掘性感标签的导演不止桑特一个——库布里克、亚历杭德罗(《小岛惊魂》、《深海长眠》等),都是擅长打造强力人设的导演。1995年,当时妮可从澳大利亚到好莱坞闯荡还没几年,接演的基本是花瓶、白月光女神之类。
这个充满突破的角色,让她拿到了人生第一个重磅奖项——金球奖。现在可以说说桑特的事了(毕竟前面答应了要给干货)。不管时尚、电影、明星、性感……你往往都可以关联桑特,从他的敏锐,他始终保持的意识前沿,轻松揭开当下时尚和性感的秘密。不断突破框框、突破概念、突破商业与影像的陈旧玩法……他出生的日子就很巧——美国五六十年代,正好赶上“垮掉的一代”和嬉皮士反叛文化的大潮。从小他便跟随父亲迁徙,生活一直在路上。可能正因此,漂泊和无依总是他影片的主题;迷茫的各路青年,总是他影片的主角;独立精神和反传统意识,更一直扎根于心。不管影像还是语言的各路艺术形式,他都会。他在设计学院学画画,同时热爱文学,写过一部小说《粉红》,还玩音乐,早在1997年就发行过两张独奏专辑,还组乐队……此外他还会摄影。早年的一本摄影集,一直是青年收藏家们抢来抢去的尖货。和早年宁浩、彭浩翔一样,他也有过郁郁不得志的青年生涯。穷日子给了他特殊的艺术灵感,创作意识开始无限打开——他喜欢在街头巷尾,观察那些困窘潦倒的边缘人,什么摇滚烂仔、男性工作者、非法移民……这些人,最后都成了他电影的主人公。1985年,桑特拿着拍广告和MV赚的钱,独立制作第一部“非主流”电影。而他的先锋意识也又一次踩在社会前沿——讲述墨西哥非法移民和酒吧打工者之间的爱情。
这部片在当年大获成功,被《洛杉矶时报》授予“最佳独立实验大奖”。除了意识前沿,他的影像风格也充满“实验感”——黑白影像、反转胶片拍摄、纪录片风格……(很多年轻影迷也许不明白“实验”的意义。它有课本上专业的解释,而用人话说,实验就是探索,就像科学家必须探索宇宙才能创造新事物一样,具备探索精神的导演,通过实验才能将电影不断革新。如果没人拍实验作品……那完了,在主流商业市场我们会不断被套路,直到你厌倦电影。)1989年的《迷幻牛郎》,讲述青少年吸毒犯罪问题。
1997年的大制作《心灵捕手》,讲述天才的孤独与反向歧视。一个是前面说的《盖瑞》,另一个译名叫……《痞子逛沙漠》。全篇不超过50个镜头,还都是长镜,两个都叫“Gerry”的人,在沙漠上寻找着什么,光就是自然光,音乐就是一个和弦变来变去。
△ 这个镜头就一直跟拍俩人往前走……
也可能会无比沉浸,感觉到青年时代某些莫名的迷茫与压抑。另一部,讲述传奇乐队涅槃的主唱科特·柯本(Sir大学时是他死忠粉,不插电吉他曲练了N首)的故事。
它改编自真实校园枪击案,当年包揽了戛纳最佳影片和最佳导演大奖。
要表现枪杀场面的惨烈,要渲染受害者的悲痛,或试图分析悲剧的社会成因……看下去,你会发现每一帧画面,似乎组成了一条长长的麻绳,它开始是杂乱散开的,仿佛没什么线索,但最后竟然重新缠绕在一处,回到了枪击案的核心。
故事的真相,便巧妙地获得了补足,取得了更公平的讨论视角。
△ 分别出现在影片的前中后半段
当《大象》用大量的随机,还原了青春的无序,让Sir想到一个新问题: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bnn6.com/view-105223-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