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9.6分国产禁片,到底刺痛了谁?
为防止以后看不到我们:
请务必点击上方蓝字【电影天堂】→右上角菜单【···】→设为星标★
本文由电影天堂原创,转载请联系授权
热搜里的词条千变万化。
最受关注的,不过是网红明星的一举一动。
我想不是抱着一点好奇心,很少会有人点进这个词条里去看一看——
住在5元旅店里的女人们。
什么地方,还会有5元钱的旅馆?
而住在这里的,究竟是一群什么样的女人?
如果你曾点进这里,就会发现一个鲜为人知的「底层世界」。
01
5元一晚的旅店,不在什么偏僻破落的地方。
从农村来的男男女女们,都在这里寻找能吃一顿饱饭,攒一些积蓄的工作。
周围大大小小的宾馆,是其中大部分人夜晚落脚的选择。
而5元旅店是最便宜的,住在这里的大部分都是工作难寻,又无处安身的中年女性。
在「新京报」的这篇报道里,我们能够稍稍窥探到这间旅店里的众生相。
这里的女人年龄大多都在50岁以上,而脸上几乎都写着一个同样的字,穷。
爱听戏曲的刘桂兰,是这间旅店现下年纪最大的人。
50多岁时,她老伴患癌去世,,家里为治病背了一屁股的债,儿子女儿学手艺的打工的都出走在外。在农村即便种上十多亩的苞米地,也赚不到多少钱。
同村进城打工的女人们回来时告诉她,在城里有活儿干,能挣钱。
于是她卖了家里的土房,还了一部分债,揣着几十块钱背着几件旧衣裳来了这。
在这里,她一住,就住了20多年。
刚开始她还有力气,可以上工地干活,也能在饭店刷碗,或者一百公里外的山里摘木耳,一摘就是一天。
后来老了一点,雇主开始嫌弃她没力气不灵活,她就用2元一支的染发膏藏起自己的白头发。
而现在已经被中介占据的劳动力市场,凡事都要用身份证来找工作,更甚者很多事情已经被机器所代替,怎样染发也再不管用的刘桂兰,能接的只有发传单这样的活...
其实早在来这里的五年后,刘桂兰就已经还清了家里的债,但她依然留在这里。
除了吃住日常开销,从不肯为自己多花一分,所有的工资都攒下来,补贴两个儿子,从他们结婚,生孩子,到孙儿们长大上学,
能补贴多少是多少。
补贴完这个又补贴那个,一辈子都是为了儿女。
也有孤苦一人,四处飘零,无枝可依的,只能把这当成短暂栖息地。
而这,只是现在的旅店模样。
就像孙二娘说得那样:
现在来这儿住的都是农村来的没钱的女人,比起十几二十年前,生活好太多了。挣着钱了,女人家庭地位也高了,也不能被家暴,在农村,离婚的女人也没人说闲话,很快能开始新生活。
(来源自新京报《住在5元旅店的女人们:从啥都干到“挑活儿干”》)
早在二十多年前,在这间旅店的刚开的那些时候,那些住进这里来的女人们,命运要悲惨的多。
02
是的,这个热搜,并不是这群女人第一次出现在公众面前。
这间已经开了24年的旅馆,这间住进过无数底层女性、见证过无数悲惨命运的旅馆。
它的最开始,是一间只需要两元钱就能住一宿的女子宿舍,那个时候这里每天都是满满当当的人。
在2010年,一个名叫戚小光的导演,扛着相机走进了藏匿在破旧楼房里的这家旅店。
那个时候的他被眼前的景象着实吓了一跳。
才10平米宽的房子里,足足挤下了20多个女人,她们像沙丁鱼一样密集地躺在高低床上。
在这里,对着这群女人,戚小光一拍就是五年。
拍到最后搭档一个个都走了,拍到连他都数不清素材到底有多少,照他的话说“反正一分钟不歇,电视至少能播上一个月”
可现实是,这么多的素材,最后就算只剪到了70分钟的版本,依然无法得见天日。
认识戚小光的人说,原版拷贝只在他电脑里,“应该是无缘和观众见面了”。
原因我们“不得而知”。
这部纪录片的内容,我们也只能通过一篇长长的报道,了解一二。
然而即便只是文字内容,我们都能感受到,这些女人们真实的底层人生,太过残酷。
也能理解,导演为何会崩溃的说:“纪录片真他妈的残酷,我他妈的废了!”
刚来这里时,每个女人都会哭,哭的理由无一例外都是那些:离婚、家暴、亡夫、子女不孝顺...
可哭又是最没用的事,哭的别人心烦,哭的自己没了力气,第二天上工也成问题。
要知道,这里的女人没有出路,没有技能,没有社会保障,只剩逐渐稀薄的力气...
她们在这里的日常就是打工,从年轻稍轻的挑活到年老的无活可干,到最后,无论是什么样的活,即便是赚一块她们也愿意干。
不然,无法生活。
文中描写的最多的,是日子过得“像腌渍的烂白菜”一样的张艳秒。
她丈夫去世,女儿年幼,土屋被占,她带着女儿来到这里一住就是14年,也在这里干了十四年。
干到自己的腿坏了,连宿舍的上铺也难以攀爬,最后她能给女儿的嫁妆也只能是“充充话费”。
从小跟着张艳秒,在这里长大的那个少女,曾一心想逃离这里。
可即便是走远了,也不过是去到距离这坐车7分钟路程里的馆子里打工。
没有文化,没有出路,她向往的自由最远不过在周围的网吧,空荡的街上,和虚拟的网络里。
现实中饿了,她依然要回到这女子宿舍,和妈妈一起吃饭。
片外的现实,一样残酷。
是不能让人目视到这种残酷,便就当成它从不存在一般的残酷。
导演原来的设想,是要把这个片子“献给中国的农民工”。
他希望片子在工地的脚手架前、工棚里,坐满农民工的露天电影院里放映,他希望每个看到片子里的人,产生共鸣:“喔!那多像我的母亲、姐妹、外婆、姨妈!”
那个时候,“我一定会躲在银幕边,大声地笑,这比得什么奖都欣慰!”
(来源自冰点周刊《回顾·女子宿舍》)
可再也没有那个时候。
在腾讯仅剩的一条关于这部纪录片的片花中,开头导演戚小光正仔细的擦拭着被打湿的镜头,一遍又一遍,直到看不见任何水渍。
而如今,他的希望,正躺在他的硬盘里,生了满满的一层灰。
03
在《女子宿舍》被封不久后,凤凰卫视节目组找到了到这家旅店,拍摄出了一个纪录短片。
虽然只有短短的30分钟,可比起不能存在的,好上太多。
我们也终于有机会,能真实的看到这些女人们的面孔。
第一个进入镜头的,是这家店的老板娘,孙世清。
因为性格泼辣,大大咧咧,女人们都叫她孙二娘。
孙二娘在丈夫出轨之后,毅然离婚,独自抚养儿子长大。
她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是,“靠谁都不如靠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