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华语乐坛最敢的歌(2)
男主外女主内
汉语在歧视女性的同时也在歧视男性,“娘娘腔”就是证据之一。当然,这种歧视也来自男性,是那些推崇男人要阳刚、血性、坚强、勇敢、不化妆等支配性男性气质的人,对不符合这些形象的男性的歧视。
另一个点是,不要使用带有性别偏见或者会加深性别刻板印象的表述。
联合国列举了一些包容性弱和包容性强的例子。可以看出,平常一些我们习以为常的词语,其实都暗含了性别偏见。
妇孺皆知,连妇女、儿童都知道了,暗示妇女、小孩子因为某种原因往往是信息接收边缘人群,是对这两个群体的偏见。
男人帮忙做家务,“帮忙”一词,意味着“家务不是男性的活儿”。难道家务是女性专属吗?
如果你不能确信某个词是不是歧视用语。那可以在说出口之前进行性别互换,将句中的男性改为女性或女性改为男性,改变后的句子让你觉得奇怪或者意思变了,那就存在性别偏见了。
2.因为沟通需要必须表达出性别信息时,可以用相应的人称代词或添加“男”、“女”。
“每个儿童都有权获得平等的教育机会”和“无论男童或女童,都有权获得平等的教育机会”,后者对男女同样的强调,包容性显然更强一点。
3.如不需要,不要强调被指称对象的性别
避免使用区分性别的所有格,如“他的”、“她的”、“他们的”、“她们的”,而是使用“其”、“此”、“该”等性别中性代词。
虽然“他”和“她”只是对生理性别的描述,本身没有褒贬含义,但和具体的职位联系起来,就可能导致和加深性别刻板印象。
比如,“教授”“律师”这些并不含性别区分的职业,用“他”指代,就容易和男性建立联系,给人以这些世俗眼中的高级知识分子职业总是男性充当的印象。
虽然,这的确是事实。
但,想要修正这些长期形成的偏见,一点点来吧。
3.中文性别包容性语言指南,联合国,https://www.un.org/zh/gender-inclusive-language/guidelines.shtml
▼
点击图片阅读 |病毒一直是人类的一部分,只是我们没意识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