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不跟我姓,离婚吧!
作 者:清南师兄的小师妹
这两天清南师兄看到一条很离谱的新闻:
浙江#夫妇因孩子跟谁姓闹上法院#
新闻大概是说,一对夫妇6月领证结婚。婚前女方曾表示父母有意让第一个孩子跟女方姓,当时男方考虑到可以生两个,就答应了。孩子出生之后,男方在父母施压后,提出第一胎跟父姓。
女方很生气,,在给孩子上户口时取了“林”姓,双方矛盾激化,最后协议离婚。此时孩子还未满月。
单看这个事情,问题肯定在男方。事先答应了女方,第一胎跟母姓,却又突然反悔,甚至不惜离婚,这是人品和诚信的问题。
从这则新闻也牵扯出这两年被讨论比较多的问题:冠姓权。
大家都知道冠姓权,是指决定子女姓氏的权利。
按照《婚姻法》的规定,“子女可以随父姓,可以随母姓”。
近年来网络对冠姓权的讨论越来越多,今年papi酱就因为孩子随父姓,被某些网友骂上热搜。
明明是papi酱和老胡这个小家庭的问题,papi酱自己的孩子,她自己有权利决定孩子姓什么。
但就因为papi独立女性的标签,被某些极端女权,女网友用“驴”,“驴婚”这样不堪的字眼去辱骂。
不惜离婚也要争「冠姓权」,到底在争什么?
不惜用“驴”去骂同为女性的papi酱,到底在骂什么?
冠姓权究竟意味着什么?
在传统婚嫁中,冠姓权是很重要的表现,随母姓的家庭往往显得父亲比较卑微。这点80、90年代尤其明显,比如说上门女婿张东升。
这几年随着网络的发展,女性意识的觉醒,冠姓权在不同人眼里代表的意义也开始分化:
男权:自古以来,冠姓权都是男人的,冠姓权意味着面子,意味着传宗接代,意味着男性权力地位不可动摇。
女权:孩子我生的,我在鬼门关走一道,孩子跟我姓,天经地义。冠姓权意味着对抗重男轻女的封建思想,意味着女性觉醒。
以上两种思维都很离谱。他们争的仅仅是「冠姓权」吗?
不,他们最终争夺的,是话语权。孩子跟我姓,我在这个家里就占据主导地位。冠姓权的争夺实则意味着,他们把孩子当成了父母的私有物。
师兄疑惑的是,为了冠姓权,就值得夫妻之间如此剑拔弩张、如此互不退让吗?
其实大可不必。
这两天另外一条新闻也引起了热议,是同样发生在浙江地区的“两头婚”。
清南师兄认为,所谓的“两头婚”其实是现代社会的产物。现在结婚的多为独生子女,与其在过年过节的时候因为去谁家里而争吵,倒不如都与原生家庭保持一定的“粘性”。
清南师兄认为,能提出并接受“两头婚”的人,必然是明事理的人。
社会在进步,两头婚的问题至少说明了大家对冠姓权已经没有绝对的冠夫姓概念,至于随父姓还是随母姓,有商有量,有爱做选择才是明智之举。
其实说到底,冠姓权就是一个伪命题。毕竟《民法通则》第九十九条规定“公民享有姓名权、有权决定、使用和依照规定改变自己的姓名,禁止他人干涉、盗用、假冒。”
其实名字的权利不在父母,在孩子自己手里。
作为最后的彩蛋,清南师兄来给你们补充一点历史文化小常识。
其实“姓”和“氏”本来是不同的概念,原来的母系社会中,名字中第一个字跟随妈妈,叫“姓”,后来进入父系社会,名字中第一个字跟随爸爸,叫“氏”。
“龙生九子”一说,最早来自上古时期的九个姓——姬、姜、姒、嬴、妘、妫、姚、姞、妊。这九个姓,都是女字旁或者女字底,可见当时母系社会中女性地位的强势。
后来“姓”和“氏”的界限逐渐模糊,人们习惯于将“姓”和“氏”相提并论,合称“姓氏”。于是现在不管随爸爸还是随妈妈,通常都会说“我姓X”。
另外不同的姓,也能体现出祖先的一些起源和特征:马、牛等动物姓的,祖先出身往往比较低;潘、蔡、童等姓氏比较少,因为曾出过被皇帝株连九族的奸臣;陈姓,在周文王时期被派往江西管那一块,所以陈姓南方多北方少;周姓,在西周时期在西安,到东周时期基本上都迁到洛阳,所以周姓多分布在陕西、河南一带……
每年清南师兄都会赴山东、徽州、浙东、江西、河南、四川、南京等地游学,考察大家族历史和文化根源。1月2-3日师兄准备赴南京大报恩寺,1月17-25日准备到徽州,想跟师兄走一趟的,请在后台留言
点击下方链接查看更多文章
本文系清南师兄原创发布,转载请联系后台授权
手指点一点,不要和师兄走散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