犯罪新闻评论区,藏着几千年的偏见
实习壹读君|Cloud.R
网友这样评论劳荣枝。
起因是今年12月21日,背负7条人命、逃亡20年的劳荣枝,庭审中拒绝认罪,称自己也是受害者,一直受当时男友法子英威胁,是法子英的性侵和赚钱工具。
截图来自微博
20年过去,劳荣枝被抓捕后不认可部分指控,网上又再度出现大量有关劳荣枝“毒蝎子,没准是她胁迫色诱法子英杀人”的评论热潮。
截图来自微博
真的如网友所说,劳荣枝心毒吗?
我们不妨先来看看“毒”的定义。汉典解释,毒为有害的性质或有害的东西,行为凶狠、猛烈。[1] 显然,这是一个不折不扣的贬义词。
截图来自汉典
庭审时,公诉人称,在南昌和法子英一起杀害并肢解熊启义后,劳荣枝又和法子英拎着熊启义的尸块到熊启义家里要钱。熊启义妻子拿出了20万,但还是没逃过一死,法子英再度杀死了她和孩子。全程在场的劳荣枝眼看着法子英杀人,不但不制止,甚至担心指纹留在现场,对法子英说:
不如一把火烧了这个家。[2]
不得不说,在遵纪守法的小老百姓眼中,劳荣枝的行为“毒”得当之无愧。
然而,问题在于,“毒”并没有特指性别,最毒妇人心又是怎么来的?
得找姜子牙。
明末文学家冯梦龙编写的白话短篇小说集《醒世恒言》记载[3]:
猛虎口中剑,长蛇尾上针;两般犹未毒,最毒妇人心。
姜子牙当年得罪了纣王,劈死了玉石琵琶精,所以纣王缉拿他,姜子牙就想带自己的老婆一块跑,但朝歌是姜子牙老婆马氏住了六十多年的地方,马氏恨铁不成钢,拒绝和姜子牙一起离开朝歌,所以姜子牙一生气,作此诗讽刺马氏。说天下最毒之人莫过于妇人,女子发起狠来比毒蛇、黄蜂都要厉害。
之后这个说法就流传了下来。如今,一旦出现女性犯罪的时事热点,类似“最毒妇人心”的热评比比皆是。
例如导致一位母亲和三个未成年人死亡的“保姆纵火案”中,网友评价该保姆“蝎子尾上刺,蜈蚣口中牙,最毒莫过妇人心!”
截图来自微博
错告学弟性骚扰,造成他“社会性死亡”的清华学姐事件中,网友评价该学姐“最毒妇人心,早死别超生”等。
截图来自微博
暂不说毒不毒到底跟性别有没有关系,仅仅这些个例,也不足以得出“就是妇人心最毒”的结论。事实上,如果非要追究性别和毒的关系的话,一些犯罪统计数据和性别犯罪学倒是提供了一个看法——
以在押服刑犯(下称囚犯)为例。中国统计年鉴显示,2003年到2011年中国的在押服刑人数中,男性服刑人数以压倒性优势远远多于女服刑人员,在所有在押犯中,女犯人比例只占4%-5%左右。[4]
图片来自参考资料5
而当换个指标,分性别统计犯罪类型后,我们会发现,男人,真的有点“毒”。
程雷等人在《中国女性在押人员处遇状况研究报告》中对2所监狱的女性已决犯和3所看守所的女性未决犯进行调查后发现, 女性多为非暴力犯罪。在接受调查的女囚犯中,86.96%的人所犯罪行都是除故意杀人、故意伤害、绑架、聚众斗殴、黑社会组织犯罪等之外的非暴力犯罪。[4]
而男性的暴力犯罪,则占到了32.64%,是女性的2倍不止。
吴鹏森在对某市监狱女囚犯的调查中,具体分析了女性犯罪的类型。[6]
585名监狱犯罪女性里,犯诈骗罪的占被调查者的20.5%;吸毒贩毒占被调查者的13.8%;职务犯罪占被调查者的10.6%。
图片来自参考资料6
全都是些不怎么需要体力犯罪手法也相对不极端、残暴的非暴力犯罪。需要体力和犯罪手法残忍的暴力犯罪,比如涉黑案件,绝大多数的犯罪人性别都是,男。
2016年全国涉黑犯罪刑事一审已结案件的被告人,97%都是男性。[7]
而在女性为数不多的暴力犯罪中,还有一个无法忽视特点——多为受害人转变为加害人的逆转型犯罪。
一些女性因为长期被家暴、打骂等,原本是受害者,后来忍无可忍实施报复,从而成为加害者。
据某女子监狱的调查,在随机抽样的118名 女性家庭暴力犯罪人中,有97名具有 “犯罪逆转型”特点,占全部犯罪人的82.8%。[8]在更早前的一项女性犯罪调查中发现,217名女性杀人 犯中,犯罪前有受害情节的占62.21% 。[9]
但这些因长期受害,而蓄意报复犯罪的女性,她们真的也算毒吗?和随机作案连儿童都不放过的无差别杀人比起来,到底哪个更毒一点?
一个奇怪的现象是,同样都是犯罪,当男性犯罪时,评论会说:与性别无关,他就是疯子。而当女性犯罪时,最毒妇人心、狠还是女人狠就出来了。
可以解释的是,和外在形象的反差的确会让女性犯罪时看起来更“狠毒”一些。从生理学而言,男女性染色体、荷尔蒙,以及遗传基因所编制的密码不同,使男女性有不同的生理特点,男子长得高大威猛,肌肉发达而有力量,在生存竞争中更适宜攻击性,这是男性富于主动性、侵犯性心理特征必要的生物前提。女性则较为矮小,脂肪丰富,曲线优美,看起来更柔弱。
弱柳扶风代言人林黛玉
生理因素造就了不同的外在形象,从而形成人们的刻板印象,即“女性”=“温顺”,“男性”=“威猛”。相较而言,“毒”与温顺的反差更为显著。
当事件违背人们固有认知,就会获得更多关注与更为严苛的批判指责。然而,这只能说是大众的刻板印象导致了认知错误,并不能说明女性真的毒。
更何况,“最毒妇人心”的评价,从来就不是科学结论,而是男性凝视。
大约两万年前,人类生活集群由“母系氏族”向“父系社会”过渡,女性受到长期的束缚和压迫,“三从四德”“裹脚”等典型的压制女性权力的风俗习惯,都在不同程度上抑制着女性地位,并且随着时间的推移在根深蒂固。女性失去自身独立意识和审美标准,符合男性的评判准则,一旦不满足男性的想象,就会被附以“恶毒”“不守妇道”等标签。
仅仅只是拒绝一起逃命而已,姜子牙就给自己老婆扣了“最毒妇人心”这顶大帽子。而这一扣,,就是几百年,至今全体女性都还在背锅。
图片来自《旺角卡门》
但到了男人自己这里,毒就成了man的标志——无毒不丈夫。
“毒”作为一个客观词,不可能随性别更改含义。要毒就是男女都毒,要man就是男女都man。
一个man一个毒,只能说明要么是说话人有问题要么文化有问题。
可趁早拉倒吧。
点击图片阅读 | 《奇葩说》史上最爆笑一幕,观点啥的都不重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