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全国跳皮筋都有「马兰开花」|大象公会
文|刘喜
这个问题更准确的表述应该是:为什么跳皮筋盛行全国,规则和跳法却一模一样?
正因为有高度雷同的跳法,才会有那首传遍全国的「口诀」。
跳皮筋的规则真的全国一样吗?的确如此。跳皮筋的精髓在于:用双腿在绳间挽出花式的同时,避免压到不该压的绳子。
具体要实现的「挽花」也无非那么几种。除了上述视频里的步法之外,还有「踩花」「四大脚」等,,在不同地方名称不同,步法却是一样。
为什么跳皮筋的规则在全国通行大同小异?
相比于民间起源,这个游戏更像是自上而下推行的产物。
建国之前,在大街小巷鲜见「跳皮筋」的身影;民国时期国民党中央党部制定的体育节里,出现了踢毽子、跳绳等儿童游戏,但也没有关于「跳皮筋」的记录。
况且,跳皮筋必不可少的工具 —— 皮筋,是工业化大院的产物。先有工业大生产产生的橡皮废料,才会有厂矿子弟「薅羊毛」用于游戏的机会。
在五六十年代,可以用来玩的一整段皮筋并不多见,不少六零后的回忆中,人生第一条皮筋都是用坏掉的自行车内胎剪成、或者由多段弹力绳连在一起做成的。
五十年代末的国庆大典上,出现了红领巾跳猴皮筋儿的身影。1960 年代初,北京工人体育馆举行了全市小学生跳皮筋比赛,规模很大、花样繁多、还有老师编排,已经是一项成熟的、登堂入室的儿童运动。
比规则更为统一的,是孩子们在跳皮筋时念着的歌谣。
比如歌颂革命英烈的童谣,像版本众多的《学习李向阳》:
学习李向阳,坚决不投降
敌人来抓我,我就跳高墙
高墙不顶用,我就钻地洞
地洞有炸子,炸死美国鬼,鬼—鬼—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