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的最后一天,我们来聊聊美的本质(2)
#2
六位知名当代艺术家
眼中的“本质”
《致敬本质》拍摄团队辗转北京、天津、上海、重庆四座城市,实地走访于凡、史金淞、杨北辰、谭勋、马良、张钊灜这六位知名当代艺术家的工作室,用镜头记录他们的工作环境与状态,并和这些日复一日在孜孜不倦追求“美”、思考“美”的艺术工作者,聊了聊他们眼中的美,和美的本质。
于凡
中央美术学院雕塑系副主任、教授
于凡说自己最喜欢的一件作品,来自他代表性的作品“马”系列,叫作“侧风之二”。但之所以最爱,并非作品本身造型设计上有什么特别之处,而是它代表了艺术家工作方式的一种改变。从2012年起,于凡就不再做马了,这是最后一件,当时是为了赶一个展览的“速成”之作,却在沉淀八年之后,惊奇地发现这件“粗糙”的“速成品”,竟如此耐看。于是,引发了他对自己以往执着于“慢工出细活”工作方法的思考,他开始尝试不再反复推敲,和自己作对,“不折磨自己,也不折磨作品”。
△ 于凡雕塑作品《侧风之二》
这种工作方式的改变,也基于他对“本质”的思考。原本他对所有“马”系列作品的表面都会喷漆,精细打磨,处理得极为光滑细腻。如今回想,他说这么做也只是想呈现最光鲜、完美的一面, “你不想让别人看到你真正的样子,你只想呈现一个被修饰过的、被打磨过的样子,其实是不真实的。”
于凡说,如今他看待一件艺术作品,不是看表面的技巧、形体,而更在意背后艺术家的工作状态。艺术作品的本质,不在于作品美不美,而是作品背后的艺术家,他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他是不是在诚实地表达,他在创作作品时的状态。
△ 于凡聊什么是“美”
“好的艺术是真的和你交流,勾起你最美好的部分。所以,艺术家的诚实很重要,如果你真的是一个美好的人,你只要诚实地去表达,那出来就会是美好的东西。”
张钊瀛
青年艺术家
“(艺术家的)态度是最重要的。”青年艺术家张钊瀛这么认为。在他看来,艺术作品的本质,在于艺术家有没有带着问题意识去创作,否则,作品只能是一件“装饰品”。
他不否认感官之美的重要性,他的许多作品以“剧场”为创作蓝本,融合了许多天马行空的创意,视觉上极为先锋和有冲击力,例如他的本科毕业作品,至今依然对他有着重要意义的《泰坦之宴》。
△张钊瀛油画作品《泰坦之宴》
但好看,仅仅是一个入口,是艺术家用以和观赏者拉近距离的手段,通过感官体验调动他们的兴奋度,再诱发他们深入去思考作品的意义,“它就像一个小陷阱,你进来之后,再给你表达,让你有所启发。”
比起做“好看的装饰品”,张钊瀛更在意艺术创作中的准确表达,这个准确,包含了对作品全面的控制:逻辑、线索、脉络,以及最终的呈现和完成度。从绘画创作到布展,每一个细节,他都亲力亲为。
△张钊瀛布置自己的作品
天津美术学院教授、雕塑系主任
进入雕塑艺术家谭勋的工作室,巨大的彩钢板制成的雕塑作品映入眼帘,直观感受就是震撼。这个叫《彩虹》的系列作品所运用的,是中国改革开放40年城市快速建设中最常见的建筑材料——彩钢板。
△《彩虹》系列作品在全国各地巡展
从2017年开始,谭勋将大量彩钢板变成艺术品,根据材料本身易于成型、搭建和拼接的特点,同时在造型上融入源于中国传统山水的灵感——这也与他出生于国画家庭、对山水的研究与兴趣有关,蓝、白、灰、红组成的工业化颜色,又与自然的山水形态产生了一种不和谐,从而给人抑制和冲突的感受。
这种冲突,其实也是谭勋对人生境遇和生存现实,对人与社会和人与自然关系的思考。2017年,正是谭勋母亲去世的年份。
“和生命,和社会发展相比,艺术其实是特别小的一件事。但怎么样用艺术改变这个社会,尽微薄之力,是我们应该做的事情。”这是谭勋作为一个艺术家的责任感,他认为,艺术家的工作,一定是建设性、创造性、引领性的。
△谭勋在他为纪念汶川地震所创作的系列作品前
而“本质”,便是作品背后,艺术家对宇宙、对世界的思考,,包含着政治、人、现实等等各种因素,是精神和思想上的追问。
杨北辰
木雕艺术家,四川美术学院雕塑系副教授
艺术家固然可以思考宇宙,思考世界,但同样能够以最私密的个人记忆作为创作母题,这也是艺术家诚实表达,忠于自我的表现。
在木雕艺术家杨北辰的工作室里,我们见到他为女儿雕刻的小鞋子,想要像“女儿红”一样,等女儿成人或出嫁时再送给她,还有真实还原他和夫人结婚时请柬的木雕作品,以及他留学西班牙时阅读过的古籍,所有线头、标签、皮革的纹路、书籍的褶皱都极为逼真,令人惊叹。杨北辰介绍说,以每天8小时计算,雕刻这样一只鞋子也需要花上超过4个月的时间,而这专注下刀的每分每秒,都凝聚了艺术家至真至深的回忆和情感。
△杨北辰木雕作品《记忆物件》系列
“我是1997年开始做写实的木雕,到了2007年,我才开始意识到,我在做的好像不只是木雕,我做的是一个跟自己的记忆有关的东西。”
杨北辰说,通常人们看他的作品有两层反映,先是“哇,也太像真了吧”,随后就是不解——为什么要花这么大功夫,用木头做一个一模一样的日常物品呢?
杨北辰这种极端的写实艺术所彰显的,反而是抽象的力量,因专业的技艺、大量的时间经历和情感投入,表面看来是寻常物件的作品,释放出了巨大的源于艺术家的“人的能量”,完全超越了表面。
△ 进行木雕时的杨北辰
杨北辰也曾多年困惑于作品的私密性与社会性之间的关系,觉得自己的创作是否过于私人化,但多次将这些“记忆物件”展出后,他发现这些看似寻常的东西,却能引起很多人的共鸣——原来,那一份沉甸甸的父爱、对新婚生活的美好期待、对学生时代的怀念,是共通的。
这也是他热爱,并始终坚持写实艺术的原因:写实是雅俗共赏的,能够走入大众。对艺术的品味或许有高低,但人之为人那些美好的情感,永远是相通的。而艺术家是否带着感情在创作,作品也是会说话的。
后来,也有一本书令他对这一困惑更为释然——《傅雷家书》。这本傅雷写给儿子的家书,每一封信都诉说着浓浓的爱子之情,极为私人,但同时也分享了关于艺术的深刻理解。在杨北辰看来,正是由于傅雷本人的修养、见识,他的家书即便是出于个人化的初衷,也将辐射至全社会,影响许多人,迸发出巨大的能量。
“我还是继续做我很私密的东西就行,但前提是诚意要够,强度要够,够扎实,够努力。”
马良
观念摄影师、导演、作家
艺术可以记录自己的人生,同样可以映射别人的人生。马良在2012年启动的《移动照相馆》,捕捉的就是人间百态。
1600张全家福背后,是1600个活生生的人和他们的故事。
在网络上发起征集后,两万多人报名这一项目,最后入选1600人。在一年多的时间里,曾经日日在工作室“闭门造车”的马良,成了在路上的凯鲁亚克,开着一辆大卡车走遍中国,装着摄影器材和千奇百怪的道具,和1600个陌生人一起商量照片的拍法,用戏剧性、超现实的艺术手法为他们记录人生,让许多梦境成为现实,让许多脑洞落地呈现。由此,马良也和他们产生了奇妙的连接。
△马良拍摄《移动照相馆》中
回忆起这个近十年前做的项目,马良感叹,它最美好的部分,“就是跟人的交往。”而在作品中看尽人生百态后,马良对于本质的理解,也多了一层多元化的含义:“每一种美都是有意义的,每一种本质下面的自我都是有意义的。你要相信这个意义,相信自己是美的。这个不管是讲人,还是讲艺术都是。”
△ 艺术家马良聊“本质”
史金淞
当代艺术家
另一位坚信“本质是相信”的,是当代艺术家史金淞。
“美的本质是相信。所谓的美,它很多时候是自我,或者我们赋予了某种东西它的意义和价值。”史金淞在短片中直言。东西还是那些东西,就在那里,但不同的,是艺术家的意识、思考和发现。
史金淞在拍摄时的状态很松弛,他也说没必要人人都成为思想家,他觉得喝杯咖啡让人瞬间兴奋就很好,“如果抹一点胭脂就让我很精神,我也不一定非去跑1000公里对吧?”话是这么说,但他自己,完全担得上“思想家”之名。
△史金淞拍摄时状态松弛
他的创作也是这样的风格——不设边界,雕塑、绘画、装置、表演、建筑均有涉猎,会融化的糖可以成为创作的材料,品牌LOGO这样消费社会的象征也通通可以成为创作题材。而他最近在创作的,是一个名为《红门路到玉皇顶》的作品,这是泰山上的一条路,象征着人界到天界的旅程,他用3D扫描这样的现代技术,来测量族群的心灵空间。
△史金淞作品《名刃秘笈》
△史金淞作品《甜蜜生活》
他从来不认为自己在创造,“我只是解剖,把我看到、感受到的东西呈现出来。它源于我的自我意识,是心灵不断被塑造的过程。”而《红门路到玉皇顶》,就是他在疫情带来的不确定下,反思和确认中国文化的基因,并由此寻找关于未来的答案。
多元的材料、形态之下,物质的东西逐步消失,剩下的,就是内核,你所认为、所相信、所赋予的意义和价值所在。
如同我思故我在,在史金淞看来,我信便是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