玫瑰花的美与刺
——读《刘征寓言诗》有感
叶炘睿
曾经被我称之为好诗的大概有三种,第一种,读起来云里雾里,不知所云,但碍于作者是知名作家或大学者,我以为这些诗篇远高出了自己的鉴赏水平,既然别人读过都叫好,我也只能言不由衷地跟随:这首诗写的真棒;第二种,读起来令人愉悦,但却像一年前吃过的饭菜一般,时间一久,就再也记不起其中滋味如何;还是一种,它们不会随岁月的流逝而过时、变质,相反,只要你偶然想起,便如撬开窖藏于心底深处的佳酿,香气立马滋润你的每一个毛孔,给人以通透和慰藉。这些体会是重读《刘征寓言诗》这本1993年出版的老书引发的,它确实是一本值得再回首阅读的好书。
我对刘征的最初印象源于高中语文课本上那篇《庄周买水》,这篇课文用活泼的语言和近似荒诞的故事新编,将古代思想家庄子刻画成一个想承包鱼塘,却在购买鱼塘用水时屡屡碰壁的倒霉大叔,刘征先生不仅用入木三分的文字鞭笞当时的社会乱象,还用妙趣横生的故事情节,让原本严肃的课堂因为这篇课文,变得笑声、掌声不断。大学时,我在学院图书馆读遍了所有能找到的刘征作品,发现这个老倌儿不仅杂文写得好,寓言诗也写得极其出彩。一咬牙,在古玩市场买了本签名版的《刘征寓言诗》,还索性办了个读书会,摘选几首寓言诗,结合刘征先生“不免为套套所囿,或者袭用别人的套套,或者拘守自己的套套”的创作思考与同学们分享,大侃几个小时,同学们全神贯注,无一人起身去上厕所,我觉得自己快成了《百家讲坛》上的“名嘴”。我自然没有成为“名嘴”,但随着年龄增长,我对书中被赋予人格化的飞禽走兽、鱼蟹昆虫和妙语连珠的诗句又有了新的体会,会心一笑之余,实在不吐不快。
比如,《海燕戒》的寓言诗,说的是“有一只小海燕在动物园里长大,叫他海燕,只因他是海燕的后代。他自己,且不必说冲击暴风雨,压根儿就没见过真正的大海”,小海燕飞到海边,看到海市蜃楼,以为“幸福的生活已经在眼前展开”,继续翱翔便是十足的傻瓜,结果,它不听老海燕的忠告,“一头栽进大浪,再也没有回来。”刘征在诗篇的结尾写道,“不要以为海燕的子孙一定是海燕,只有海燕的翎毛并不能驾驭大海”。九年前,我认为这则寓言诗说的是,海燕的儿子并不是天生就具备抗击风浪的本事,只有经过风浪的锤炼,练就出一对好翅膀,远离不切实际的享乐,才能避免被社会淘汰;再者是“不听老人言,吃亏在眼前”,一个人如果不能虚心听取他人的忠告,便容易吃更多的亏。但现在看来诗中的“海市蜃楼”,可不仅仅指代“不切实际的享乐”,它也可能是你“求之不得,寤寐思服”的梦想,还可能是你沾沾自喜,在旁人看来根本不值一提的所谓成就;世事无常,除了变化本身,没有不变的事物,老人们让我们耳朵都听出老茧的大道理,到今天不见得实用,比如“多吃青菜就不会上火”、“不好好学习,将来就一定没有出路”、“爱玩电脑的都是坏孩子”等等。因此,识别究竟什么是海市蜃楼,知道什么建议才算得上忠告,除健全的理智外,还需要保持独立思考以及对安逸生活的警惕,而练就这种本领并非一桩容易的事情。
《井蛙和海鸥》的寓言诗,海鸥不厌其烦地向井蛙讲述,“那碧绿的波涛如同泼下无数吨美酒,那多彩的云霞如同挂起几万匹绸缎”,它邀请井蛙一同向诗和远方进发。井底之蛙不为所动,它一心赚取讲演费,向海鸥兜售着自己的至理名言,奉劝它“不要迷恋那些不中吃不中穿的东西,享受要讲究实惠,生活要先顾眼前。”这蛮像理想主义与现实主义者的现实对白。可以预见这只飞翔的海鸥,未来将经历更多的风霜、磨难,它可能达到成功的彼岸,也可能从空中摔下,粉身碎骨,沦为他人眼中的笑柄。井蛙的话,当然可以理解为人们常挂在嘴边的“活在当下,做最好的自己”,但两种截然不同的选择,究竟谁对谁错?仁者见仁,没有标准答案!
《金鸡蛋的故事二首》的寓言诗,一只母鸡生下一个金鸡蛋,从此有了两种可能,一是面对四面八方赶来“求蛋”的笑脸,盛名之下的母鸡在普通、甚至是发臭的鸡蛋上签名、敷衍观众,最终被观众(也可以是读者)厌恶。另一种,养殖户让母鸡搬出热闹且“接地气”的鸡窝,他提供了独居的阁楼、优厚的待遇,供这只母鸡潜心生金蛋。结果,养鸡人大失所望,不要说金鸡蛋,连普通蛋都少得可怜。刘征用这则寓言诗,讽刺80年代“文化热”里一些作家成名后的堕落,在诗篇的按语部分,他直言不讳地写道,我没有讽刺任何人,我只想探讨一下文学的产生怎样才能“致富”。刘征错了!在“快餐文化”风行的当下,思想深刻的文学作品常常在市场上被流行文化打败,“小鲜肉”的成名,也不再依靠扎实的功底,而是由颜值与背后的资本运作主导。持续创作好的文学作品,除诉诸于作家本人外,还需要有好的市场和读者做保障。
刘征先生是宽厚的,他希望自己嬉笑怒骂的笔墨,“能逗得读者开心大笑”的同时,不会因内涵的苦涩,“引起过多的烦恼”。但这个老倌儿又是狡猾的,他在《燃犀篇》中写下这样一则寓言:猪啃吃玫瑰花被刺伤了嘴,它哭诉于花神,花神笑着说:赏花要用眼睛,谁叫你用牙齿?
好的诗篇总能穿透时代,我们与它的距离,只在于是否愿意用心去品读、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