魔宙私人书单28本:2020年,我们在想什么?(2)
写底层的书每年都有很多,很难有不带着滤镜的。
做学术的不自觉就抽离了现实做「调研」,关注统计和数字;做媒体的很容易就切换精英视角,不是太煽情就是太议论;而中产大众居高临下,动不动就感动得不行,擦完眼泪心里就舒服了。
这本书是台湾建筑工地监工写的,真正和工人同吃同住十几年,因此他知道,工人「这个社会要求他人有尊严活着的,几乎都是收入稳定的人」。
作者身在其中,又灵魂出窍一样地观察和记录,但绝对不求政治正确和所谓客观,而是直接给出同情和愤怒。钢筋模板工人、做防水的工人、外墙砌砖的工人、电焊工和水泥工,甚至举广告牌卖楼的看板人,各有各的「问题」,知道了这些细节,才能知道——这是任何学者和媒体都无法「感同身受」的。
这书内地有引进,但可能有删节,建议看原版,或看HBO改编的同名台剧《做工的人》。
暮色将至:伟大作家的最后时刻
作者:[美国]凯蒂-洛芙
译者:刁俊春
出版社:中信出版集团
出版时间:2018年5月
类别:传记
分享人:茶煲姐
很多人都想象过,自己临终前会有一场谈话,安排后事,发表遗言,或者表达某些藏在内心深处多年的情感。
现实是,几乎没几个人能有这样的机会,人生不是「杀人游戏」,临终遗言只不过是幻想。
凯蒂-洛芙研究了弗洛伊德、厄普代克、桑塔格、狄兰托马斯等作家最后的时光,从这些比常人更敏感的人身上认识了死亡:死亡并不是一瞬间,而是一个需要人与之相处的过程。
我是个编辑,读这书的时候不怀好意地幻想过老金、徐浪死亡来临时的样子,会觉得恐惧。我想,在身体未曾预感到死亡之前,他们或许在将来的写作中,会先遇到这个主题。
处理死亡的主题,其实是在研究如何活着的问题。
我记得老金几年前推荐过一本书,叫《最好的告别》,里面说,人对自己还能活多久的判断,会影响他活着的状态。
建议读这本《暮色将至》时,也读一读《最好的告别》,毕竟我们早晚都要面对。
异兽魔都
作者:[日本]林田球
译者:陈少怡
出版社:长鸿
出版时间:2003年11月
类别:漫画
分享人:桃十三
这套漫画的画风,我称之为「废土风魔法朋克」。
漫画里的每个家伙都是不法之徒,有人长着蜥蜴脑袋,见人就啃;有人胸很大;有人戴着个心脏形面具,用羊角锤打人;有人胸很小;还有人能把人变成蘑菇然后吃掉,十分恶心;有的蟑螂长得比人还大,却动不动就喊我好怕;有的帮派在眼皮上刺十字,看上去凶狠,其实却无比贫穷;有的帮派长着蝙蝠翅膀、羊蹄子,每天组团看人类厮杀……
这些好汉们杀人不眨眼,每天的活动就是切手指、爆头、分尸、或者用魔法把人变成奇奇怪怪的东西,画面几度太美我不敢看。
故事发生地分为两个世界,上层世界是魔法世界,住着高人一等的魔法师;下层世界是洞穴,住着苦逼的人类。
故事结构是双螺旋推进,魔法世界与洞穴双线交叉并进,每个大人物、小人物都雨露均沾、均匀描写,用一句时髦的话说,都有自己的人物弧光。
看完这套漫画,爽过之后的我开始冷静下来,不禁掩卷太息:二次元的世界,上层人靠超能力,下层人靠基因变异,与现实世界又有什么不同?
中国叙事学:第二版
作者:[美] 浦安迪
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8年8月
类别:文学批评
分享人:桃十三
从前苦读四大名著的时候,我的脑子经常充满了问号。比如红楼梦里,为什么所有人和事都是成对儿出现?有了林黛玉,就有薛宝钗;有了贾宝玉,就有甄宝玉。
比如水浒传里,为什么故事情节总是重复出现?武松打虎之后,李逵也要打虎;宋江杀了老婆之后,杨雄也要杀老婆。
又比如西游记里,究竟是师徒四人,还是心猿意马,皆为分身;六耳猕猴与美猴王是一个猴,还是两个猴?
三国演义……还没看,算了。
以上种种问题,在这本浦安迪著的小书里,均有不同程度的解答,比如古典小说的对偶、互文、连缀等等特性,其中最完美的范式,非《红楼梦》莫属。
了解了这些,再读《红楼梦》,就会发现全书的结构太美妙,仿佛在听一曲D大调卡农,书中的人物、故事线你方唱罢我登场,交织并进,错落离场,最后形成一个环形叙述,无穷无尽。
论杀戮:什么是杀人行为的本质?
作者:[美国]戴夫-葛司曼
译者:霍大
出版社:远流
出版时间:2016年4月
类别:心理学
分享人:金醉
这是本研究战争中「杀人」和「不杀人」的书。
比如士兵为什么杀人,为什么很多士兵不开枪?徒手肉搏、拼刺刀、开枪和投炸弹杀人的感觉差别是什么,以及为了让士兵多杀人,人们使用过哪些心理学的方法?
以及,除了惯常历史叙述中对于金钱和数字的计算,士兵承受痛苦和精神崩溃的成本该怎么计算?
了解了这些,你会发现,拒绝杀戮同类,或许是人类本能,而「文明」却在努力摧毁这种本能。军事训练旨在消除士兵对杀戮行为的本能恐惧和同理心,将人训练成机器,方法往往是构建更大的「权威」、「荣耀」、「英雄主义」和「仇恨和愤怒」。
虽然你没上过战场,但「杀戮」不是距离你很遥远的问题,日常发生的同类相残——殴打、性侵、羞辱很多时候比战场上发生的事情更恐怖。只要随便观察一下日常生活,就知道这种「军事训练」每一分钟都在发生,能不恐怖吗?
按照发展心理学的观点,个体只有同时理性掌控性欲与破坏欲,才算真正成年。因此,我们有必要了解这两个领域。
这本书我前前后后翻了半年,都不记得有没有真正读完,但无论翻到哪里,都会有启发。
知青变形记
作者:韩东
出版社:花城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0年4月
类别:小说
分享人:金醉
最近网上发生的一些事,让我相信有很多人有意无意地不懂「知青」这类词是什么意思,但我并不打算在这里做解释——因为这小说的故事重在「变形」。
而「变形记」的说法,就是你所理解的卡夫卡那种荒诞的变形。
首先,一个青年从城里人变成了村里人。接着,他从好人变成了坏人。再接着,他被宣布死亡,悄悄以另外一个人的身份生活。
卡夫卡写人变甲虫,荒诞的是变化过程。韩东写的知青变形,荒诞的是发生变化的原因:这个青年被指控强奸了公社的母牛,属于「破坏春耕生产」,而且证据确凿,人证牛证都有。
到底奸没奸?我一开始是不信的,但某些时刻恍惚也信了,因为当事人都怀疑自己是不是确实由于压抑、嫉妒、怨恨等多重原因曾经梦游奸过牛。
我毫无根据地推测,这个「奸牛犯」的故事,是韩东当年随父亲插队时遇到的真实事件——或段子,而他把这个段子写成了跨越革命年代的黑色幽默个人史,当然,幽默的是个人,黑色的是历史。
看完这本小说已经半年,现在有个新感受:那段历史的记录由于总在变形,就显得十分怪异,有点像强奸母牛,你很纳闷,怎么会有人干这种事呢?
转念一想又觉得,要真到那份儿上了,好像也不是不会发生。
这么一想,《知青变形记》就是本惊悚小说,那一阵阵寒意,到今天还让人哆嗦呢。
世界从未如此神秘
●
We Promise
We Are Original
未经授权 禁止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