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教育忽略了一个重要问题!
聚焦两会
“近年来,农村学生进城读书现象持续不断并越演越烈。”全国政协委员,省教育厅原副厅长、一级巡视员韩平坦言,乡村教育发展存在着许多现实问题。当前,要求增加乡村教育总体经费投入、提高乡村学校质量、加强乡村教师队伍建设的呼声很多,但有一个因素往往被忽略,那就是乡村教育定位模糊、教育结构单一,与乡村类型、乡村产业发展、乡村文化文明建设脱节。
韩平认为,深入推动乡村教育改革发展是乡村振兴的现实需要与必由之路,在乡村振兴战略引导下,乡村教育要准确定位“乡村”属性,坚守“为农而教”的价值取向。
乡村教育作为乡村文化的重要单元,一直担负着“以文化育”和代际传递的历史使命和功能。韩平说,乡村教育应该定位于“在乡村”“为乡村”“融乡村”“领乡村”,,牢牢把握住“农”这个根本立足点。
韩平通过走访调研了解到,当前乡村教育普遍忽视乡土文化的独特性和乡村振兴的现实性,人才培养与农村类型、农村需求、农村产业发展不符。乡村学校虽类型复杂,但发展路径却千篇一律,缺少地域特色和学校特色,对于乡村文化建设、文明进程以及乡村振兴建设者的培养往往心有余而力不足。
对此,韩平建议,要科学制定乡村义务教育学校布局规划,积极推动包括学前教育、基础教育、职业教育、成人教育等在内的多种类型乡村教育发展,统筹兼顾乡村产业与乡村教育发展。
他同时谈到,对于乡村小规模学校,可以走差异化的道路,开展适合学校实际的教育教学改革,利用政策倾斜、经费支持等,激活自身活力,实现“小而优”。
“乡村教育是积累乡村人力资本的重要载体。”韩平说,通过乡村教育,优化提升乡村人力资本存量,释放农民的人力资本潜能,造就、留住富有乡村情怀的人才,乡村才能拥抱更美好的“诗和远方”。
来源:联谊报
本期责任编辑:曹可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