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挥艺术功能 提高社会文明程度 | 委员聚焦文艺工作培根铸魂
建设“中国乐派” 惠及全社会
“在往届全国政协会议上,我提出了关于基层美育建设的相关提案,,无论是国家层面,还是地方,都给予高度重视。希望逐渐把民族性很强的音乐艺术体系建设起来,纳入中小学考试以及专业院校的课程设置中。”全国政协委员、中国音乐学院院长王黎光说,作为全国政协委员,能影响到一些教育工作者,同时又能培养一批文化传承人,感到很欣慰。
扎根基层,为落实美育建设建言献策
在今年的全国两会上,王黎光进一步提出倡导和建设“中国乐派”,为文化强国和教育强国做出贡献的议案。王黎光表示:“‘中国乐派’是在传统文化和美育建设的基础上提出来的。‘中国乐派’是以中国音乐元素为依托,以中国音乐风格为基调,以中国音乐家和音乐人为载体,以中国音乐作品为体现的一个音乐学派。”
近年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坚定文化自信,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实现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继承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不断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而追溯“中国乐派”建设的历史渊源、确定“中国乐派”是文化传承的方向,以及延续艺术实践的时代脉络,就是重新树立音乐自信和文化自信,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铸造软实力。
王黎光认为,一个国家的文化是一个国家软实力的真正体现。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明确提出,到2035年建成文化强国、教育强国。而所谓强国,不仅体现在有多少高精尖人才,还体现在全民文化素养的提高。倡导“中国乐派”,就是要惠及全社会,最终形成和呈现中国气质和中国特色。
文化与教育相辅相成,才能成就文化强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