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挥艺术功能 提高社会文明程度 | 委员聚焦文艺工作培根铸魂(2)
“文化强国和教育强国是相辅相成的。”王黎光说,经过深入北京、新疆、青海、广西、贵州、云南等地采风和调研,他发现这些地方普遍存在美育体系建设人才缺失的问题,这使得这些地区形成“零文化”传播渠道的局面,无法达到国家基本的美育标准。他说:“在建设文化强国和教育强国的过程中,首先我们应该着重培养音乐教育人才。但对于我们这个人口大国来说,目前发达地区和欠发达地区的教育资源和教育条件处于不平衡状态,这是我们目前面临的最大问题。其次要提升艺术的审美标准和能力。只有这样,才能让文化艺术扎根,才能在基层形成强大的文化力量,进而逐渐达到一种艺术的高度。”
在提升艺术审美标准和能力方面,王黎光提出,现在中小学课本的音乐教材有待提升和完善,教材里要有贝多芬,也要有王洛宾;要有肖邦,也要有刘天华;要有帕瓦罗蒂,也要有郭兰英。他说:“我们要有文化自信,也要汲取其他文化的养料。中小学音乐和美术课程,要让孩子们打开视野、净化心灵、塑造人格。”
“中国乐派”核心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中国乐派”的核心是不可复制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文化积淀、精神面貌与审美趣味,是重建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的重要途径。“中国乐派”及其话语体系建设关系到国家文化战略的实施,关系到国家软实力和文化凝聚力的提升,也有助于音乐界现实问题的解决。
“当下,我们正站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点上,我国正处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时期。建成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教育强国,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需要具有时代精神,体现中外文化精髓。”王黎光认为,要让各个年龄段的学生充分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也是历史赋予中国音乐的重要使命。因此,有必要在21世纪树立起中国自己的音乐流派、音乐学派与音乐教育体系。
“未来,我们要把握住时代机遇,配合国家文化战略建设,在21世纪这一个伟大时代对‘中国乐派’进行梳理、总结与建设。让‘中国乐派’在塑造中华文明的基础上,对东方文明、世界文明有所贡献。”王黎光说。
帮助特殊人群更好融入社会
3月4日,在全国政协十三届四次会议开幕会上,全国政协委员、中国残疾人艺术团团长邰丽华用手语“唱”国歌的一幕登上社交媒体热搜榜,引发关注。认真履职14年以来,邰丽华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为残疾人权益保障发声,为残疾人群体“代言”。近年来,她更加关注特殊教育学生受教育的问题。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要“办好特殊教育”。近年来,国家出台了《残疾人教育条例》,以及《第一期特殊教育提升计划(2014—2016年)》和《第二期特殊教育提升计划(2017—2020年)》等文件,发布三类特殊教育学校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各级政府也发布实施细则和相关落实文件,特殊教育得以快速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