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时候越“懂事”的孩子,长大后越糟糕,心理学给出的答案戳心窝
“幸运的人一生都被童年治愈,不幸的人一生都在治愈童年。”
——心理学家阿德勒
很多人都喜欢懂事、听话的孩子,觉得这样的孩子才符合“好孩子”的要求。但却忽略了“过度懂事也是一种残缺”,他们长大后,要用漫长的一生去对抗、弥补儿时小心翼翼的自己……
侄女今年3岁了,小康君前段时间回家,给她带了最喜欢吃的橘子。她很喜欢,一看到就吵着要吃,给她剥开一个后小康君就去忙了。可小丫头却像个“尾巴”似的一直跟在小康君身后,时不时的叫声“姑姑”。
忙了一大圈后,小康君发现,侄女的橘子还有一大半,就问她:“你咋不吃呀?”她不说话,一边笑一边小口咬着橘子。小康君从她手里拿过来,吃了一瓣,酸的牙后跟都掉了,眼眶也红了,心里五味杂陈。
赶紧抱着她,对她说:“傻丫头,不管谁给你的东西,你不喜欢吃就可以不吃。”
事后我自责好久,一个3岁的小姑娘,应该是大胆、肆意、敢于表达自己的需求。而不该是压抑的,不该是吃到不喜欢的东西还不敢吭声的。
作为家长,都希望孩子乖巧、听话、懂事,符合自己的心理预期。但却忽略,一个孩子该是什么样子。太懂事,是一种残缺。
懂事,是一种变相的讨好
家长都喜欢懂事、听话的孩子,但有没有想过,是什么让孩子表现出与年龄不相符的懂事?
蒋方舟对于大多数人而言,无疑是成功的。从小就是别人家孩子的她,7岁开始写作,9岁开始出书,15岁中国少年作家杯一等奖,16岁当选为中国少年作家学会主席,19岁被清华大学直降60分破格录取。
按理说,她的人生是幸福、顺遂的,毕竟在同龄人玩过家家的时候,她已经出名了。但是,她其实并不快乐。在参加一档节目的时候,她称,在和一个朋友聊天的过程中,她才发现,隐藏在自己身上的“讨好型人格”。
(图片来源:奇葩大会)
妈妈成就了她,但也束缚了她。她需要达到妈妈的期许,才能换来认同,而在这个过程中,她在抑制真实的自己。所谓的懂事,无非是在变好的讨好罢了。
小时候抑制自己的需求,用懂事、听话的方式讨好父母和长辈。长大之后,用委曲求全、抬高别人、贬低自己的方式讨好同事和伴侣。
(图片来源:网络)
这样的人,从小到大,都把别人的评价当做自己行事的准则。而这样做的他们,很痛苦。
(图片来源:网络)
有些家长,总是沉浸在自己的付出里,总觉得自己这样是为了孩子好,孩子早晚有一天会明白的。但却不知,这于孩子而言,是沉重的负担。
(图片来源:网络)
教育学者尹建莉曾分享过:当孩子表现出与年龄不相符的懂事、乖巧,其本质是孩子对自己的扭曲,是长期不被尊重、心里边界被长期侵犯,个人意志被长期践踏的后果。所谓的“懂事”,不过是讨好,为迎合别人委屈自己罢了。
“懂事”的孩子,往往不快乐
同时,又格外敏感。别人的一个眼神、一个动作,都能掀起他们内心的惊涛骇浪。别人一不开心,哪怕跟自己没关系,也愧疚到不行。
你以为他们人缘很好?非也,他们的人缘多半都不好。因为人性决定了一个人不会和对所有人都很好的人交朋友,毕竟,每个人都希望自己于朋友而言是独特的。
这种性格的养成,跟父母有直接关系。例如:过于强势、过于苛刻、过于要求,对孩子实施“高压政策”。要求考100分,考99分都不行。那在这种环境下长大的孩子,为得到父母的认同,自然会百般讨好。
一方面,父母从小的教育禁锢着他们,让他们不由自主的想要去讨好对方。另一方面,“觉醒”的他们意识到,自我、不在乎他人的眼光,才是最重要的。若这两种思想经常打架,那个体就容易造成逻辑不自恰,时间长了,性格乖张,整个人自相矛盾。
(图片来源:www.pexels.com)
这样的人是不会快乐的,因为他们清楚的意识到,父母的教育是错误的。但从根本上讲,又无法逃脱,所以异常痛苦。
从心理学的角度看,这跟自我认同有关。父母的不认同,让孩子无法认同自己。例如,当孩子在学校被打,有的父母会问清楚来龙去脉,给孩子讨回公道。但有的家长会说:他怎么不欺负别人,光欺负你,你从你身上找找原因?
在这种环境下长大的孩子,能快乐也是怪了。
给家长的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