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思纯,求求你别装了(2)
懂事这个词用在孩子身上,总是分外人心疼。
去年很火的电视剧《以家人之名》里,身为男二的贺子秋却赚足了所有观众的泪水。
贺子秋从小就被亲妈“抛弃”,亲爸为了前途也不管他,他从小就被李海潮收养。
哪怕李爸从来没把他当外人,可他却总觉得自己是个拖油瓶。
他会半夜起来,蹲在厕所洗全家的衣服。
每天放学,就到李爸的面馆打杂。
对妹妹更是百依百顺,任凭她甩锅犯懒。
他寄人篱下,所以过早地懂事坚强,,小心翼翼维护这来之不易的亲情。
过分懂事的孩子,
一定有着不够安全的成长环境。
这种不安全感,
让他们甘愿委屈自己去取悦大人。
所以当贺子秋听到邻居逗他说“你不听话,你爸就把你送走”的时候,伤心哭了,转头又更卖力地擦起了桌子...
“懂事”孩子,学会了照顾所有人的情绪,但唯独自己在不断否定自己,越长大越迷茫。
甚至一句不经意的话,在孩子眼里,就变成还不完的债,报不完的恩。
那些超乎年龄懂事的“小大人儿”,大多都是掩饰了自己内心真实情感之后的讨好,而这种讨好型人格,也许会影响他的一生。
懂事,其实是一种最残忍的赞美。
所以心理学家皮亚杰才会说:
小时候越懂事听话的孩子
长大后心里问题越多
当懂事成为生存的手段,讨好成为价值的基点,这样的孩子内心空虚而危险,永远都无法快乐。
著名心理学家武志红老师曾说过一句话:
懂事,是一种很深的绝望。
你可能不知道这种绝望有多深。
懂事的孩子宁愿去死
也不会给我们带来麻烦。
前阵子,看到一个17岁女孩坠楼新闻。
在过年前夕,女孩从6楼坠楼,第一反应不是打给自己父母,而是自己拨打120求助。
她一边描述身体上的痛苦时,一边担忧道:
姐姐,爸爸妈妈知道会不会很难过啊?
接线员担心她冷,想告知女孩家人,让家人给她拿衣服时,女孩却懂事地让所有网友心疼。
我不想让他们看到我这个样子。
我妈刚出院,家里好不容易不吵架了,不容易,我以为生活会好起来一点,好怕爸爸妈妈知道呀。
听到这里,我心里久久不能平静。
为什么17岁的孩子,哪怕以为自己下一秒就死了,也不愿意“惊扰”父母?
因为从小习惯了不给人添麻烦,甚至是自己的亲人。
为此他们不得不逼自己坚强,也不断压缩自己生存的位置。
他们太在乎别人的情绪,哪怕失去生命,也会委屈压抑自己。
受伤了不会哭,累了不会叫苦,甚至连死都怕连累身边的人。
可是很多大人,却麻木地把孩子的“懂事”当成理所当然的事。
殊不知,这种麻木,正在悄悄在扼杀他们的渴望。
懂事,是一种很深的绝望。
很多懂事的孩子,一辈子都在讨好别人,作贱自己。
如果像马思纯这样的孩子的懂事,只是单方面的牺牲,那么我宁愿这些孩子的温柔有棱角,善良有锋芒。
求求你们,别再“装”了。
不要再压抑自己,懂得拒绝,懂得索取,独立自由,才是幸福的秘籍。
《请回答1988》中,有这么一句台词:
懂事的孩子只是不会撒娇罢了,只是适应了环境做懂事的孩子,适应了别人错把他当成大人的眼神,懂事的孩子,也是孩子而已。
所以每每看到新闻里那些懂事的孩子,除了心疼只剩心疼。
既不羡慕,更不鼓吹。
越没本事的父母,才越迫切需要孩子的“懂事”。
父母的伟大之处,不是体现在培养他,掌控他,让他"感恩"和“付出”。
而是能把孩子培养成一个独立的个体。
在自己贫困潦倒时,不会从孩子身上寻找一丝“反哺”;
在自己功成名就时,也不会给孩子施压,让他听自己的话,走自己的路。
我们家长们,之所以如此努力的奋斗,不就是为了让孩子可以慢慢长大,不要急于那么让人心疼的懂事么?
用李安的话说:
我不需要孩子孝顺我,他只要爱我就够了“
如果可以,我宁愿所有孩子的懂事,都能来得晚一点,再晚一点。
在该放肆的年龄放肆,不必成为别人期待的样子。
在不能独当一面的时候,心安理得地在我们庇护下成长。
毕竟,孩子的童年才不过那几年。
因为我坚信,被爱滋养大的孩子,才能充满能量,长出丰盈的翅膀。
被迫的懂事,
源于匮乏,让人心疼。
真正的懂事,
生于丰盈,照亮他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