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00万顶流恋爱瓜霸屏微博,这部豆瓣9.4的宝藏“穿越剧”却无人问津....
近几年,央视凭一己之力掀起了一股“文化复兴”之风。
《经典咏流传》《中国诗词大会》《国家宝藏》《如果国宝会说话》...一档又一档只有中国才能拍出来的综艺,带领观众体验厚重且精深的中国文化。
文化需要传承,但传承的前提,是了解。
这不,央妈再次祭出王炸,这次把目光对准了那些晦涩难懂的传统文化——典籍。
《典籍里的中国》
我国古代留下了浩如烟海的典籍,其中的精华,是培育民族精神与时代精神的文化基础,但到了现代,我们对于大多典籍,都只知其名却不知其意。
央视出品的《典籍里的中国》就很好地解决了这个问题。
国家话剧院院长田沁鑫担任艺术总监。
多名老戏骨利用舞台剧的形式演绎经典。
研究学者亲自坐镇讲解,提供学术支持。
平平无奇撒贝宁则化身为当代读书人大玩穿越,与历史人物进行跨越古今的对谈。
四管齐下,用娱乐易懂的视觉形式,把古籍“掰碎了”呈现在观众面前,让我们看到祖先在这片神州大地上筚路蓝缕地创造文明的过程。
《典籍里的中国》开局拿下9.4的高分,目前已经稳定在了8.9分。
被网友称之为震撼的神仙综艺。
今天,主页君就邀请大家和我一起,跟随《典籍里的中国》穿越时空,与先贤对话。
《典籍里的中国》将《尚书》作为开篇。
《尚书》最早被称为《书》,它被誉为「政书之祖,史书之源」,是我国第一部历史文献汇编。
「中国」一词,最早就出现在《尚书》。
全书可分《虞书》《夏书》《商书》《周书》四个部分,记载了从尧舜时期至秦穆公时期的各大重要史料,时间跨度长达千年。
别看《书》出世早,但里面却充满了能为今所用的大智慧,例如“民惟邦本,本固邦宁”的以民为本思想。
不过此籍一生命运坎坷,其真伪、聚散,极其复杂曲折。
相传,《尚书》由孔子编纂而成,孔夫子从三千余篇里挑选出百篇,将其作为学生的教材传授。
但秦始皇一纸《焚书令》,给《尚书》的流传带来毁灭性打击。
此时,出现了一名叫作伏生的秦博士,国藏之《书》化为灰烬,伏生家藏之《书》或为世上仅存的一部,如果最后一部《书》也消失于世间,那必将是整个人类文明的重大损失。
伏生下定决心,誓死护《书》,即便这在当时是诛杀之罪。
战火纷飞兵荒马乱,伏生携妻子带上《书》躲避兵火,谁知半路遇上劫匪,伏生儿子如父亲一般爱《书》如命,为护《书》,不惜与劫匪以命相博,最后惨死于刀剑之下。
伏生与病重的妻子继续逃难,那年大雪纷飞,逃难之人饥寒交迫,为了取暖,很多人不惜烧掉一车书简只为保命,但伏生的妻子不忍,《书》传世的使命,早已高于她的生命。
一路上,伏生妻子挨饿受冻气数已尽,最终病死在伏生怀中。
为护《书》,伏生家散人亡,独留他一人几经辗转,才将《书》护送回山东老家,未曾想,当时的家乡也惨遭兵火侵袭,生灵皆遭涂炭。
无奈之下,伏生只能将《书》暂藏于故宅墙壁内,随后便匆忙外出避难。
待天下初定,伏生再回宅中,已经是20余年后,这颠沛的小半生中,伏生无时无刻不挂念着家中藏《书》。
只是,等他第一时间凿开墙壁,却发现全《书》大多已经遭到虫蚀,只剩下28篇。
伏生为此自责半世,他将头重重磕在桌上伏案请罪,痛哭不已。
伏生不知,若不是他举家护《书》,这《书》中的28篇都无从保存,后人更不可能在现世领略其风采。
冷静下来后,伏生开始思考,如果《书》这本典籍只有他知,注定成不了经典,已到耄耋之年的他,用隶书重新摘录《书》,并将此后余生都贡献在了《尚书》的传授上。
“汉无伏生,则《尚书》不传;有《尚书》而无伏生,人亦不能晓其义”,是伏生的坚持,赋予了《尚书》第二次生命。
中国文化就是如此,因为一个个伟大的人,才得以不绝如缕,薪火相传。
(伏生授经图,王维作)
伏生遇到了穿越千年而来的现代读书人撒贝宁,他问的第一个问题便是,两千年后,世人还读不读《书》。
撒贝宁斩钉截铁地回答道:读。
这个回答,既让伏生欣慰,也另主页君羞愧难当。
当然有人依旧在坚持着传经颂典,但更多的人则像主页君这样,因为难“啃”的文言文放弃阅读典籍,从而转向更为轻松的内容。
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最不缺的是新闻,但先贤的智慧,化作文字著作成一部部典籍,则更加值得被我们所铭记和延续。
《典籍里的中国》正好给予了观众这个学习的机会。
这部良心的文化节目,每期选取一部典籍,围绕一个历史人物,对典籍进行演绎和讲述,第二期,就是我们熟悉的——《天工开物》
《天工开物》的名字,来源于两部典籍,一部是《易经》,另一部,就是我们刚说的《尚书》。
“天工 人其代之”
——《尚书》
“开物成务”
——《易经》
「天工开物」大致意思是,人们可以利用自然和才智,开发出万事万物。
它是世界上第一部关于农业和手工业生产的综合性著作,被世界誉为“中国17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
全书分为上中下三卷18篇,并附有123幅精美的手绘插图,细节之精湛,,后人见过都无不为明代的工艺惊叹。
第二期故事的主角,就是《天工开物》的作者,宋应星。
宋应星自幼聪明伶俐,有过目不忘的本领,但他却一头扎进稻田,立志成为神农氏(神农发明了耒和耜,是农业的开创者),期待着“五谷丰登,物阜民康”。
说到宋应星,就不得不提到他的兄长宋应昇和挚友涂邵煃,三人分别在乡试中拿到了第三、第六、第四的好成绩。
三人结伴同行,上京参加会试,涂邵煃高中,宋家兄弟二人却屡次落第而返。
不过,对于宋应星来说,也是满载而归。
赶考途中,他见到世间万象民生百态,深入市井,了解到了很多关于农业和手工业的知识,他决定重拾年少时的梦想,编写一本为民的实用之书。
涂邵煃后来做了大官,他资助宋应星刊刻了《天工开物》,也就是说,如果没有涂邵煃的慷慨解囊,《天工开物》将无法问世。
世事无常,兄长挚友相继身故,宋应星本想随他们而去,但耳边总能响起兄长挚友在书成之日对自己的叮嘱:
“此书于功名进取毫不相关也。”
这一句掷地有声的话语,也被宋应星写进了《天工开物》的序言里。
他淡泊名利穷其一生,只为将实用之学授于乡邻福泽百姓。此般无私的奉献精神,怎么能让人不为之动容?
三百年后的「天工开物」是怎样一番景象?当代读书人撒贝宁将宋应星领到了1961年的湖南安江农业学校试验田上。
宋应星从袁隆平院士手里接下一捧高产杂交水稻,看着粒粒饱满的稻穗,他饱含热泪激动万分。
这是一捧水稻,也是一捧传承。
袁隆平院士诉说着自己“禾下乘凉”的美梦,他希望天下富足仓廪殷实,所有百姓都能不再为吃不饱饭而苦恼。
这与宋应星年少时的梦想不谋而合。
随后,袁隆平院士握起宋应星的手,这一握,良久未松开。
从《天工开物》到杂交水稻之父,为国为民的科学精神传承不息,他们深谙“农为邦本,本固邦宁”之意,今日百姓富足的背后,都是一代又一代人的殚精竭虑。
《天工开物》首卷《乃粒》里如是说:“贵五谷而贱金玉”。
这种重农固本,为国为民的精神,一直绵延不绝至今,古有《天工开物》,今人继往开来。
以人为鉴,可以明得失;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
阅读一部部典籍,等同于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眺望,阅读一本本典籍,让大众得以知晓,我们的生命缘起何处,我们的脚步又要迈向何方。
有了先贤伏生的舍命护书,才有了后人学者们的钻研求真;有了宋应星不为功名的著书,才有了当代科学家们的脚踏实地。
典籍,是先辈铸造的民族智慧根基,后辈不能将其丢弃和遗忘。
主页君在看《典籍里的中国》时,有个问题一直盘旋在脑中:究竟,何为中国?
中央民族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蒙曼的一席话,解答了主页君的疑惑。
ref:
《典籍里的中国》第一、二期
本文系原创文章发布,作者:阿美,当地出稿比较慢的美女。欢迎分享到朋友圈,未经许可不得转载,INSIGHT视界 诚意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