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人能不能考上好大学,能不能找个好工作,这是大规模效应,主要是智商问题。
但是一个人能不能上升到领导岗位,能不能独当一面,能不能占据一个独一无二的位置,能不能改变世界,这不是智商问题。我看到一个最有意思的统计是这样的。国际象棋棋手,如果是业余的、没有名次的那种一般的学棋者,棋力跟智商的关系比较大,相关系数是 0.32。但是对于那些高水平的、有名次的棋手来说,棋力跟智商的相关系数却只有 0.14。智商的影响也是有上限的。这个道理是正如家庭环境只能让你走到那么远,智商也只能让你走到这么远。第一,你得有内在驱动。这回不是为了父母、为了金钱或者职位这些外部的东西而战了,你得有个远大的目标,找到一个领域,发现一个使命,能自己驱动自己才行。第二,你得能理解和处理复杂的问题。这回你不能甘当螺丝钉了,你得跳出流程,摆脱膝跳反应式的思维,掌控自己的思考,自己有见解、敢拿主意才行。
这两点家庭不能提供,基因不能预装,学校不能教,主要靠自己终身学习。
这些正是史蒂芬·科特勒的《不可能的技艺》这本书的主题。终身学习学什么?首先是学自我驱动和复杂思考。终身学习是成为一个士的必要条件。一天到晚被外界驱动,只知道简单思考的人,再聪明再努力,也只是一个奴隶。当然终身学习不一定是出类拔萃的充分条件。要想取得重大成就,你还是需要一定的机遇、天赋和运气才行。可是终身学习有可能让人超越家庭出身和遗传智商,直接从普通层甚至缺陷层跳跃到“士”这一层。无数从底层跃迁的励志故事,说的就是他们。有的人从小长在支离破碎甚至还有毒的家庭,却成了温文尔雅气度恢弘的大人物;有的人资质平平学什么都慢,却成了一代宗师。他们不可能没有内在驱动,不可能没磨炼过复杂思维,不可能不是终身学习者。天赋对终身学习有没有影响?肯定有。有的人天生就对什么东西都好奇,有的人天生无感。但是无数的研究都证明,学习动力是可以训练的 —— 只是得自己训练自己,不能是被别人逼着训练。这几乎就是个矛盾。你要强行训练一个人爱学习,那就肯定不是内在驱动。这就是为什么“文化传承”那么难,为什么岸见一郎在《被讨厌的勇气》这本书里说教育孩子的课题分离:学习是孩子的课题不是你的课题,你可以把一匹马领到河边,但是最终喝不喝水,那是它自己的决定。总而言之,如果我们准确理解了遗传、环境和学习的意义。那么,不坏靠家庭,优秀靠遗传,卓越靠学习。世界上优秀的人很多,士太少。不终身学习也可以是个优秀的人,但是只能是个随大流的人。终身学习是我们打破枷锁的唯一指望,而且必须是自己的事儿。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bnn6.com/view-114027-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