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人心潮澎湃的《波西米亚狂想曲》
李鹏
充满激情和才华的Freddie Mercury,哪怕知道身患艾滋,咳出血来,依然倔强地执著于工作,惊艳舞台世界!
1985年7月13日傍晚6点半后,在伦敦温布利体育场,一场大型“Live Aid”(拯救生命)援非慈善演唱会上,那个穿着白背心牛仔裤的“大龅牙”,正在振臂高唱,,他之前跟队员兴奋地说:“准备好了吗,我们要去震垮体育场的天花板!”那里没有天花板,“那就震塌天空!”至少,他们震撼了当时全球15亿观众,也穿越时空,震撼了后生——全球银幕前的观众!
作为当年的观众和今年《波西米亚狂想曲》的观众,在我们心目中,舞台上那个开始消瘦的“英国病人”,不论在其生前或死后,都是强壮高大乃至伟大的,他是“冠军”,是“世界之王”!
台上台下,Freddie Mercury一直带给世人力量和美好,呼唤着自由与爱!他做到了父亲对他的要求——善思、善言、善行。
从电影《波西米亚狂想曲》中,我了解到Freddie的性情,他从内到外都是真实的,忠于自己。在生活中不会伪装和沟通,在舞台上却善于装扮表演;对身边人从不会“看势头”,更不会“讨巧”,对乐迷们却很会释放魅力,和粉丝互动。生活中,他就是人们说的“情商低”,他内心是孤独而脆弱的,这个内向的摇滚另类,最让人着迷的就是他生命的极强张力,和他对艺术的极致追求以及对生命的拷问!
好朋友Jim对他说:“等你决定喜欢自己了,再来找我!”Freddie短暂的一生,完成了自我认知、自我平衡、自我实现以及父子接纳,算是幸运的。
让我们回到这传奇的开端——那个有着东非人血统的印度裔,在工地上做着搬运工,然而,他内心清楚自己“注定要成为的人”,而且坚定自信地前行,哪怕父子关系很僵。不久,他信心满满地替代了“微笑”乐队的主唱,Freddie不鸣则已,一鸣惊人,并为乐队改了一个“出格”的名字——QUEEN。
看完电影,我心里回荡着那起伏的故事情节和精彩狂热的音乐现场,想象着Freddie不朽的一生,也思考着一个人的生命和价值……
对这部电影,美国的资深电影人觉得“他的一生多么不平凡,却以如此保守的拍摄来展现”。资深影评人也认为“前半部分平淡乏味,幸亏主演以一己之力在后半段力挽狂澜。”
人们都喜欢舞台上的激情与狂放,关注成功的光彩,猎奇边缘化“另类”的独特性,却对其背后的真实生活——努力坚持及平凡拥有,视而不见,不懂珍惜!我想,即使独特如“龅牙男”,在追求伟大的同时,难道不也是在追寻平凡吗?不也是要面对追捧之外的孤独与盛名之下的空虚吗?
皇后乐队曾经说过,他们是“为那些受排挤、处于人生低谷的人”而歌,他们当年不就是从那里一步步走来的吗?不论人生还是电影,没有前半段,哪来后半段?否则不就成了“空中楼阁”?没有那些平常、平淡、平静的铺垫支撑及反衬,哪来的成熟圆满和壮美?也正是因为电影前半段克制平和的表达,才推进和凸显了电影后半段臻于完美和惊艳舞台的效果。
银幕内外,舞台上下,连接着亮与暗,浓与淡,实与虚,生与死;也将束缚与自由、平凡与伟大、短暂与不朽融为一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