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儿子在卧室采访苹果CEO”,有远见的父母都在做什么?
一夜粉丝涨百万
央视点赞转发
前段时间,一位少年采访苹果CEO库克的视频刷屏了各大网站。
这位自称“何同学”的少年是B站的一位up主,目前就读于北京邮电大学。
整个采访视频时长约20分钟,开篇的唠嗑破冰,中间的正式采访,及最后的闲聊和祝福,何同学流利的英语和自信自如的感觉惊艳了不少人。
其实,这并不是何同学第一个“出圈”的视频了。
如果你看过《5G有多快》这个被人民日报、新华社转发过的视频,那你早就接触过他的视频作品了。
打开何同学的作品主页面,会发现他的更新频率并不高,有时两个月才更新一期视频,但这都是为了保证视频质量。
一个镜头拍好多次,手机备忘录里存着大量的字幕脚本……
在这个浮躁的、吵闹着“出名要趁早”的时代里,他踏踏实实地为自己每一个视频负责。
(手机砸到脸上的镜头拍了七遍)
什么样的家庭教育,才能培养出何同学这样自信又踏实的性格呢?
CCTV4的《青春中国》纪录片中,何同学曾和父母一起出镜。
生活在三线城市,也是普普通通的家庭,甚至因为相机价格太贵还不敢告诉奶奶。
但在这个家庭中,父母给予了孩子充足的物质和精神支持。
他的父母会用老式摄像机记录下他的成长点滴,磁盘堆满了抽屉。
他那些看起来天马行空的想法,也都得到了父母的帮助和支持。
何同学的房间是全黑的,是在父亲的帮助下用300张纯黑卡纸糊起来的。
在做视频的前两年时间里,没有经济收入,也是父母提供支持。
B站年报出来时,他某一个粉丝把他的视频播放了545次,那个人是他的妈妈。
一年前,他看到同学们准备考试、申请名校,也怀疑过做视频究竟是成功人生的开端还是恶性循环的开始。但父母没有逼迫他去走大多数人看好的那条路。
他说,觉得自己很幸运,“是被世界善待的感觉”。
(何同学将自己600万粉丝的名字印在卧室的墙上,将自己感受到的善意又回馈给了世界)
阿德勒在《自卑与超越》中讲过,孩子在成年之后解释自身遭遇和回应世界的方式,对于“这个世界和自己应该期待什么”,跟他们小时候的生活经验息息相关。
书中用大量的篇幅、事例来讲述家庭和父母对孩子的影响。
父母的相处方式,会营造孩子对家庭的第一印象,也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他对待情感的态度。
父母面对工作的态度,是在告诉孩子面对挫折时应该怎么做。
父母与孩子合作的、以及说服孩子与自己合作的能力,都会影响孩子的潜能发展。
由此可见,我们想让孩子长成一个善良又优秀的人,最好的方法不是一味地去鞭策孩子,而是为孩子营造温暖的成长环境。
用自身的成长为孩子树立榜样,带领孩子一起去见识更大的世界,才是真正的破局之法。
父母才是孩子真正的起跑线
有人问,别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是不是最大的谎言?
这句话不是谎言,只不过用错了对象。
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不是死命折腾孩子,而是完善自己。
因为父母才是孩子真正的起跑线。
父母的积累、学识和引导,都会成为孩子成长路上独一无二的财富。
社会学家保罗·威力斯曾对伦敦的一群孩子进行跟踪调查,深究了“坏孩子”的家庭环境,发现他们多是对父辈的模仿。
父辈们用嘲弄他人、消极怠工来显示自己时间由自己主宰。
这些性格的缺陷如复制粘贴般,出现在了孩子身上,他们也试图在校园中破坏规则,来证明自己的价值。
在我们生活中,父母对彼此的抱怨、对工作的不满,漫无目的刷手机,让时间变得廉价,这些都会在孩子的身上刻下印记。
记得纪录片《人生七年》中,那些最终考上名校的孩子,从小就拥有很广的知识面,他们看《泰晤士报》,长大后的理想是成为律师。
从这些孩子的录像中能看出,他们在小时就掌握了很多词汇,拥有不错的表达能力和学习能力。
这些领先人一步的起点,都是家庭环境给予的。
当然这部影片除了对家庭教育的探讨外,还有对社会环境的观察。
但在网络飞速发展的今天,我们能够比以往更便捷地接触到学习资源,更方便地购买到一本足以引发思考的书籍,我们有更多的机会打破落后的教育观念,帮助自己和孩子走得更远。
看完《自卑与超越》,你会反思自己消极情绪的来源,会回想面对困难时的反应方式,会意识到自己五岁以前的家庭教育原来影响如此深远。
看完《乌合之众》,你会重新审视自己受过的教育,会思考受教育的目的究竟是什么,在如今这样着急又浮躁的社会环境中,你也许能找回属于自己的节奏。
《未来大学》《素质教育在美国》会让你看到教育的更多可能性,我们希望孩子长大后是什么样子?大概是他自己理想中的样子吧。
《好妈妈胜过好老师》《做最好的家长》《去情绪化管教》会在方法论层面上给予指导,孩子各个年龄段的问题,日常相处中大大小小的困惑都有解答。
《不完美,才美》《有限责任家庭》《母爱的羁绊》会让你放下对完美教育的执念,也坦然面对自己曾经受过的伤害,学会更好地尊重孩子。
……
这些知识都会成为父母的底气,帮助父母形成自己的教育观,不再因为外界的“鸡娃”风潮而焦虑。
把自己作为独立思考的主体,启程去找寻关于教育问题的答案。
聆听经典 回归教育本质
电影《小孩不坏》中,有句台词这么说:
“你的父母太爱你了,但是,他们又不会爱你。”
父母的爱常常就是这样浓烈,却又找不到正确的方法。
在信息越发繁杂、教育越来越鸡血的今天,回归教育本质、重拾教育常识才是当务之急。
也许大家生活中已经太过劳累,工作和照顾家庭已经占据了大部分时间,没有精力去读完一整部书籍。
所以经典家庭教育有声书架第二季回归了,带领大家一起聆听书籍。
在第一季的有声书架中,我们不仅推出了《爱弥儿》《爱的教育》《人性的弱点》等经典名著的有声书,还有尹建莉老师的《好妈妈胜过好老师》《最美的教育最简单》等教育经典畅销书籍,受到了家长朋友们的广泛欢迎。
第二季的有声书架我们为大家录制了更多经典书目,前文提及的《自卑与超越》《乌合之众》等著作都包含在内,共12本书籍,600余期内容。
父母们每天只需要利用洗漱、家务或上下班路上的碎片时间,就能轻松听完所有内容,完成自我充电,成为更优秀的父母。
名著介绍
第二季的选书依旧秉持高标准高要求。每一本都是学堂从万千书籍中精心挑选而出,从教育出发,涉及社会学、心理学等领域,触类旁通,帮助父母打破旧的偏见,回归教育本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