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追求名校平台就要牺牲专业?专家分析值不值?
点击上方“蓝字”关注我们
昨晚19:30分播出的《家有高考生》网络直播节目中,我们特别邀请到山东省实验中学学生发展指导中心副主任高良元做客直播间,就“选科需要综合考虑哪些影响因素”的话题进行了解读,小编针对节目梳理了一些干货内容,供考生和家长进行参考。
选科是一个综合的工程,总起来讲,可以分为六条:
第一条就是学科得分能力,所谓学科得分能力就是理化生政史地这六门科目,哪三门科目是高考得分能力最强的,这个因素应该放在首位。
第二条就是要考虑高校的专业限定,这是一件很严肃的事情,专业限定必须选考什么科目,或者说必须限制选考其中的某一科,或者说还有其它的一些组合要求,如果考生不提前了解,也是一件非常麻烦的事情。
第三条就是选科的组合,或者说哪些科目组合才更加合理。
第四条就是个人兴趣爱好,到底自己更喜欢哪几科,对学科的喜欢和对职业的喜欢,有时候是相通的,有时候却又不相通。考生喜欢某个学科,就有可能投入的精力更多一些,所以学科兴趣也很重要。
第五条就是职业规划,考生需要围绕职业规划去看看需要报考什么样的专业,再回头看看有什么样的科目要求。
第六条就是按照分数区间去判断,对大学、专业、城市这三者进行平衡,比如对于名校的追求,如果达到一定的分数,可能就要牺牲专业选择,从而去追求名校的平台。但是新高考后,专业+学校的志愿填报方式,关于选名校还是侧重选专业,则需要考生做出一定的衡量。
所谓学科得分能力,就是指选考的三门科目能不能使考生发挥的效益最大化。因为山东省实行八个等级来进行赋分,判断学科的得分能力,光看裸分不行,还得看看名次如何,这一点很重要。考生平常物理可能能得80分,历史能得90分,但如果光看这个分数不够,还需要去评判一下它们各自得分名次怎么样,甚至要去判断在全省的名次会怎么样。这是一个很难的事情,需要根据一些相关方法进行梳理,然后去了解自己的学科得分能力,得到一个理性的判断。
从初中跨入到高中这一步,其实是一个坎儿,因为学习的难度、知识的容量和初中相比骤然增加,很多孩子一到高中会有一段时间不适应,或者说对某些学科的认识还是停留在初中阶段。比如学生在初中可能物理学得好一些,就觉得在高中学物理一定也能学好,事实上它的差别还是挺大的。往往就因为对于学科体系没有建立起很系统的认知,高中阶段就容易导致偏科现象的发生。所以说高一阶段,让学生深入去体验每一科非常重要,也就是说无论哪一科,都不要过早把它放弃,或者说即便做了决定,也不要完全放手,就只是准备合格考而不准备等级考了,这时候也要认真去学。
对于学科兴趣和爱好的判断,需要深入的去了解,去思考,就是学了这门学科能为将来打下什么样的基础,为个人未来的职业能够提供什么样的帮助。再一点,就是可以通过一些工具,比如进行一些选择题的测试,也能进行一个评价。通过得分,就能够真实的反映出考生到底是喜欢物理还是喜欢地理或者其它科目,,可以通过量表去了解到底自己真正喜欢什么。
兴趣和得分不一定能成正比,比如说考生特别喜欢政治,或者特别喜欢历史,但是现在的考试不是让考生单纯去考记忆力,而是去考综合运用这些知识去分析现状的能力。假如说真有这样的矛盾发生,还是现实一点,先看分数。因为高分真的很重要,将来对志愿的填报或者说对专业的选择,除非类似于物理这种学科,因为专业对它的限制太多,而其他的科目即便不选,也能够找到相关的专业。比如说历史,考生不太喜欢历史或者说没选历史,将来再去学历史相关专业的话,其实也是有很多学校并不限考历史科目。
除此之外,后台一些比较具有代表性的网友提问和专家回复,小编也一并做了整理,希望这些信息同样对于考生和家长有所启示和帮助。
问
孩子今年高考,我们想让她学幼师,可她想学新闻传媒类,我们担心上专科出来后不好找工作,不知道该如何选择呢?
假如高考分数真是只能上专科的话,学前教育专业的就业机会与新闻传媒类相比确实会大一些,但是孩子的兴趣是非常重要的,她可以继续专升本、本升研等等,鼓励孩子好好学,即便现在分数低一些,将来到了大学奋发努力继续学习依然不晚。